新生儿脓毒症症状有哪些 详解什么是脓毒症

2018-05-15 08:09 来源:网友分享

一、新生儿脓毒症有哪些症状

  1. SIRS的表现,指具有2项或2项以上的下述临床表现:(1)体温>38℃或<36℃;(2)心率>90次/分;(3)呼吸频率>20次/分或PaCO 2<32mmHg;(4)外周血白细胞>12×109 /L或<4×109/L或未成熟细胞>10%。

  2. 脓毒症患者一般都会有SIRS的一种或多种表现。最常见的有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和外周血白细胞增加。但2001年“国际脓毒症专题讨论会”认为SIRS诊断标准过于敏感,特异性不高,将脓毒症的表现总结为3类:(1)原发感染灶的症状和体征;(2)SIRS的表现;(3)脓毒症进展后出现的休克及进行性多器官功能不全表现。[4]

  (1)全身情况:发热(>38.3℃)或低体温(<36℃);心率增快(>90次/分)或>年龄正常值之上2标准差;呼吸增快(>30次/分);意识改变;明显水肿或液体正平衡>20 ml/kg,持续时间超过24h;高血糖症(血糖>7.7mmol/L)而无糖尿病史。

  (2)炎症指标:白细胞增多(>12×109/L或白细胞减少(<4×109/L)或白细胞正常但不成熟细胞>10%;血浆C反应蛋白>正常值2个标准差;血浆降钙素原>正常值2个标准差。

  (3)血流动力学指标: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平均动脉压<70 mmHg或成人收缩压下降>40 mmHg,或低于年龄正常值之下2个标准差);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70%;心脏系数(CI)>3.5 L/min/m2。

  (4)器官功能障碍参数:氧合系数(PaO2/FiO2)<300;急性少尿(尿量<0.5 ml/kg/h);肌酐增加≥44.2μmol/L;凝血功能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1.5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0s);肠麻痹:肠鸣音消失;血小板减少(<100×109/L);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70mmol/L)。

  (5)组织灌注参数: 高乳酸血症(>3 mmol/L);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或皮肤出现花斑。

二、脓毒症是什么病

  脓毒症的患者原发病、病因、病变程度、波及的脏器范围都可以不同,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注重落实脓毒症治疗指南、实施规范化治疗和强调个体化治疗同样重要。脓毒症发病率、死亡率高,要注重易患人群的感染预防,同时给予感染患者及时有效的早期治疗,防治进一步发展为脓毒症。

  脓毒症的病理机制常常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引起多器官功能损伤。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经说明,单一的治疗方式不能去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脓毒症的治疗中提倡早期集束化治疗,尽早有序地使用对脓毒症治疗的一些重要措施。

  目前对脓毒症的治疗还没有根本性突破,原因在于脓毒症的发病根本机制仍未能阐明,目前针对脓毒症的治疗仍然更多集中于纠正脓毒症引起的病理生理后果上。脓毒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在于感染导致释放的炎症介质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动员了全身多种细胞和多个脏器系统,构成了复杂的网络机制,这一系统具有级联放大、相互制约的特点,寻找在这个网络结构中的关键平衡点进行免疫调理可能会对脓毒症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脓毒症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影响机体对炎症的反应性和脓毒症的转归。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突破将为脓毒症的早期诊断、预后分析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三、脓毒症监测与治疗

  1. 监测:准确了解脓毒症患者的疾病状态是治疗脓毒症休克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能够反映机体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灌注的指标尤为重要,因此掌握脓毒症常用的监测指标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是医生的重要技能。

  (1)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嵌压(PAWP)。CVP和PAWP分别反映右心室舒张末压和左心室舒张末压,是反映前负荷的压力指标,中心静脉导管应该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尽早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则根据病情考虑放置。

  (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早期,即使此时机体的血压、心率、尿量和CVP处于正常范围内,此时全身组织灌注就已经发生灌注不足,而ScvO2和SvO2能较早的反映组织这种灌注状态。研究表明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中,SvO2 <70% 提示病死率显著增加。

  (3)血乳酸。血乳酸是反映组织是否处于低灌注状态和是否缺氧的灵敏指标,如乳酸水平高于4mmol/L时死亡率明显升高。而动态监测血乳酸变化或计算乳酸清除率对疾病状态的评估更有价值。

  (4)组织氧代谢。脓毒症导致的胃肠道血流低灌注可导致其粘膜细胞缺血缺氧,H+ 释放增加与CO2积聚。消化道粘膜pH值(pHi)是目前反映胃肠组织细胞氧合状态的指标。

  2.早期液体复苏:

  在脓毒症中由于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和通透性增加,机体在早期就出现了血容量降低,组织器官出现低灌注状态,因此及时进行有效液体复苏成为脓毒症治疗的关键措施。有证据表明,早期液体复苏有助于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脓毒症治疗指南也提出脓毒症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策略,提出6h内应达到:(1)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2)平均动脉压(MAP)≥65mmHg;(3)尿量≥0.5ml/kg/h;(4)ScvO2≥70%或SvO2≥65%

  3.控制感染:

  (1)获取生物学证据。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留取生物学标本,进行细菌/真菌培养,标本包括血液、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培养结果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并非脓毒症所有的生物学标本培养都会有阳性结果。

  (2)使用抗生素。由于早期不可能很快获得细菌培养的结果,因此脓毒症早期应尽快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所谓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是根据本地区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和疾病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所选抗生素应对所有可能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均有效,并能到达足够的治疗浓度,同时根据病情进行疗效评估,既保证疗效又要防止发生细菌耐药。一旦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情况尽快改为靶向治疗,使用有效地窄谱抗生素。合理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和靶向治疗,是避免抗生素滥用和发生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措施。

  (3)祛除感染源。在脓毒症治疗的同时,即应该积极寻找引起感染的原因,如涉及到外科感染(如化脓性胆管炎、脓肿形成、肠梗阻、化脓性阑尾炎等),应及时手术干预,清除病灶或进行引流;如为医源性材料感染(如静脉导管、导尿管或植入人工器材等)应及时取出材料并作微生物培养。

  4.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最好在便于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ICU内进行。

  (1)如果液体复苏后仍不能使患者的血压和脏器低灌注状态得到改善,则应给与血管活性药物升压治疗,而如果患者面临威胁生命的休克时,即使其低容量未被纠正,此时亦应该给予升压治疗。

  (2)对于出现脓毒性休克的病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首选药物,此外亦可选择多巴酚丁胺、血管加压素等。

  (3)对于出现心脏低心输出量时,多巴酚丁胺是首选的心肌收缩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处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情况下(PH<7.15),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效果往往欠佳,需积极纠正酸中毒。

  5. 糖皮质激素: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患者往往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因此对于经液体复苏后仍需给予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通常选择氢化可的松,每日剂量在200-300mg范围。

  6. 机械通气辅助通气: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时,应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以缓解组织缺氧状态,并且建议选择低平台压、小潮气量通气、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7. 血糖控制:脓毒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而循证医学证实脓毒症患者的血糖过高是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因此应把脓毒症患者的血糖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8.3mmol/L),但同时应注意防止患者发生低血糖,因此应加强血糖监测。既往强调脓毒症患者进行强化血糖控制,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强化血糖控制并未显著降低患者的整体病死率,反而容易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发生。

四、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脓毒症的根本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涉及到复杂的全身炎症网络效应、基因多态性、免疫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组织损伤以及宿主对不同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异常反应等多个方面,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

  1. 细菌内毒素:研究表明细菌的内毒素可以诱发脓毒症,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中出现的失控的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紊乱、高代谢状态及多器官功能损害均可由内毒素直接或间接触发。

  2. 炎症介质:脓毒症中感染因素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其他炎症反应细胞,产生并释放大量炎性介质所致。脓毒症时,内源性炎性介质,包括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氧自由基、急性期反应物质、生物活性脂质、血浆酶系统产物及血纤维蛋白溶解途径等相互作用形成网络效应并引起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广泛损伤。同时某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可能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 免疫功能紊乱:脓毒症免疫障碍特征主要为丧失迟发性过敏反应、不能清除病原体、易感医源性感染。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一方面是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细胞T细胞功能失调,炎症介质向抗炎反应漂移,致炎因子减少,抗炎因子增多;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免疫麻痹,即细胞凋亡与免疫无反应性,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刺激不发生反应性增殖或分泌细胞因子。

  4. 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注意到应激发生时导致的机体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储存库-肠道发生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的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所致感染与随后发生的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不全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严重损伤后的应激反应可造成肠粘膜屏障破坏,肠道菌群生态失调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发生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触发机体过度炎症反应与器官功能损害。

  5. 凝血功能紊乱:凝血系统在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炎症反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内毒素和TNF通过诱发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被内毒素激活的凝血因子XII也可进一步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最终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6. 基因多态性:临床上常见受到同一致病菌感染的不同个体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截然不同,提示基因多态性等遗传因素也是影响人体对应激打击易感性与耐受性、临床表现多样性及药物治疗反应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儿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