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7 07:42 来源:网友分享
1.该疾病多呈显性遗传
亦见隐性遗传或散发病例。症状常在出生后存在,至青春期较显著,可能出生就存在全身性肌强直,不伴肌无力和肌萎缩,至儿童早期症状才进展,成年期趋于稳定。主要表现为肌肉强力收缩后不能立即松弛,例如用力握拳后须较长时间才能松开,发笑后表情肌不能立即收住,常引起他人诧异不解,咀嚼后张口不能,用力闭眼如打喷嚏时可产生痉挛,迈步困难等症状,有些病例在久坐后不能立即站起,登楼困难,静立后不能起步,夜间起床时起步困难。严重者跌倒时不能用手支撑,状如门板样倾倒,偶因突然响声或惊吓引起全身强直及跌倒,肌强直累及全身骨骼肌,下肢明显,行走或奔跑受限,病人步态蹒跚或跌倒。
2.Ⅱ型肌强直
肌强直发作时伴肌肉疼痛者称Ⅱ型肌强直。先天性肌强直病多见于肢体近端肌肉、眼睑和舌,先强直,后无力。叩击肌肉局部出现强直,可见肌球,无肌肉萎缩,病程经过良好,并无肌肉萎缩,病程经过良好。肌肉假肥大是突出征象,帐篷形上唇状如“挑剔嘴”,可有不同程度的吮吸、吞咽困难。若腭肌无力可发生支气管误吸,下颌张开,构成特征性面容,新生儿或儿童可以通过诊断认定本病。常有不能坐起,开始学走路时腿部僵硬,哭过或打喷嚏后睁眼缓慢,膈肌、肋间肌无力和肺发育不成熟可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
3.其他受累部位
部分病例出现眼外肌痉挛产生斜视。反复多次活动后症状可减轻,并能恢复正常活动;若尿道括约肌受累出现排尿困难,有时出现精神症状,如易激动、情绪低落、孤僻等。平滑肌和心肌不受累,智力正常。
1.肌电图检查
出现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扬声器发出轰炸机俯冲般或蛙鸣般声响。肌肉活组织检查示肌纤维肥大、核中心移位、横纹欠清,受累肌易发生中央成核作用,增大的肌纤维含较多正常结构的肌原纤维。电镜观察未发现显著形态学改变。血清肌酶正常。肌电图检查时显示肌强直反应,即在通电中肌肉持续收缩,停电后徐徐缓解,出现肌强直放电;
肌电图呈典型的肌强直电位,婴儿早期肌电图可见肌强直放电。约1/3的本病患者有心电图改变;
2.心电图检查
可呈高血钾改变;
3.产前诊断
本病产前诊断可行羊水或绒毛膜、绒毛组织活检,检测CTG重复序列,但不能预见伴扩增突变的胎儿是先天型或其他类型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4.其他
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正常;
5.特殊试验
可根据遇冷出现肌强直以及肌无力,活动后反而加重等临床特征予以诊断,若诊断有困难时可做下列特殊试验:
(1)冷水诱发实验 将手及前臂浸入11~13℃冷水数分钟至40分钟,可诱发肌强直及肌无力;
(2)钾负荷试验 让疑诊者口服氯化钾后,看能否诱发明显的肌无力。钾盐诱发的无力一般在1小时内达高峰,1.5小时恢复正常,钾盐应从小量开始,避免心律失常。
1.本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只能针对其肌强直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由于相当一部分轻症患者已能适应肌强直状态,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因此不需特殊治疗。对肌强直严重的病例,已影响生活和工作时可给予药物治疗;常显遗传病人在病程中通常无明显加重。常隐遗传者可缓慢加重,并可伴有一过性肌无力;
2.先天性肌强直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相同,对局麻药、抗心律失常药反应较好,这类药物主要对钠通道起抑制作用,对氯通道的作用尚不清楚。美西律是首选药物。
3.先天性新生儿肌强直者需注意喂养,避免吸入性肺炎。副肌强直症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环境工作。服药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副反应,需定期检查血象、心电图等。乙酰唑胺、卡马西平、氯硝西泮也有一定疗效,中等剂量皮质激素可减轻肌强直。
1.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 患儿早期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前两者较突出,并有窄面秃顶、白内障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等。肌电图呈典型肌强直电位婴儿期出现明显肌强直倾向于先天性肌强直,很少是本病。
2.先天性副肌强直 自幼年起病肌强直较轻,无肌萎缩肌肥大不明显。无寒冷刺激也可出现肌强直。
3.萎缩性肌强直 青春期后发病,有明显肌萎缩、肌无力,伴内分泌及营养障碍。
4.本病须与肌纤维颤搐、持续性肌活动综合征、痛性痉挛-肌束震颤综合征、高钾型周期性瘫痪Schwartz-Jampel综合征、病理性痛性痉挛综合征、僵人综合征及磷酸化酶或磷酸果糖激酶缺乏性收缩等鉴别,这些疾病患者无叩击性肌强直及典型肌电图异常惟一的例外是Schwartz-Jampel综合征,为遗传性,表现僵硬,伴身材矮小和肌肥大,可能是肌强直的一种类型应与肌纤维颤搐及持续性肌活动综合征区别。另一种晚发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全身性肌强直(generalized myotonia)或Becker病(Becker’s disease)伴远端轻度肌无力和肌萎缩,定位于7q35染色体。
5.也应与某些药物诱导的肌强直鉴别,如去极化剂、肌松剂、麻醉剂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较少见的β-阻滞药或利尿药(尤其妊娠期)效应通常较短。
6.先天性肌强直的肌肥大须与家族性发育过度、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多发性肌病、肥大性多发性肌病和Bruck-DeaLange综合征(先天性肌肥大精神发育迟滞和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等鉴别。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肌电图呈奇异的高频放电(假性肌强直),肌水肿明显,伴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其他体征如腱反射缓慢。
温馨提示:
本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只能针对其肌强直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由于相当一部分轻症患者已能适应肌强直状态,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因此不需特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