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3 10:49 来源:网友分享
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对健康就不利了。过多出汗,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趋减,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大量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所以,夏季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流质和适当的盐分。
我国传统医书《内经》也列出许多用“出汗”诊断疾病的例子。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少,但小便却多;肝臌胀(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黄色并略带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体质虚弱的人,睡眠时容易盗汗;而在高烧出汗后,常常会导致体温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状。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
引起多汗症的病因有很多,可因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多原因导致。一般来说,人体出汗很正常,但如果稍微动一下就一身汗,或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依然常常流汗,吃顿饭、做点事就满头大汗,稍一紧张也汗流浃背,就得当心多汗症,并警惕以下几种疾病:
1、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发作时以交感神经兴奋过度为主要表现。此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人体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这样一来,就可能出现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症状。
2、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它还伴有精神紧张、性格改变、难以入睡、多猜疑等症状。
3、糖尿病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有出汗异常现象。若同时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建议做血糖、尿糖等检查。
4、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且出汗具有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发白,有时也会持续出汗。此外,常常还伴有心慌、手颤、四肢发凉等。此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头痛等症状。
1、动不动就出汗
动不动就出汗,哪怕天气根本不热,但是只要一动就是一身汗。这种情况要警惕是不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自汗”。这类人多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经常伴有疲惫、乏力、气短、胃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往往有此现象。
调节方法:准备黄芪30克,红枣20枚,瘦猪肉100克,水煎服,喝汤、吃枣、吃肉。适用于气虚不固所致的自汗。
2、睡觉的时候冒汗
一睡着就出汗,不管是午睡还是晚上睡觉,睡着了就出汗,衣服、被子都可能被汗水浸透,但是醒来的时候却反而不出汗了。这种现象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盗汗”。盗汗多因为阴虚所致,阴虚则阳亢,阴不驭阳,津液化为汗,沿经络流出体外。这类人可能伴有心口窝或者脚心以及手心发热、失眠、口咽干燥以及眼睛干涩等现象。
调节方法:准备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1剂。也可以选择百合、雪梨、葡萄、莲子心、鸭肉、乌鱼、番茄、菠菜、山药、莲子、银耳等滋阴之品。
3、身体一般出汗一半不出汗
这种情况让人挺害怕的,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偏汗”。偏汗包括两种情况,要么是左侧或者右侧出汗,要么是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这种情况多见于风湿、糖尿病以及偏瘫的患者。有些人如果忽然出现偏汗,且平时有语言吐字不清、肢体活动失灵的症状,要高度警惕中风的发作。
调节方法:所以可以准备羊肉500克,当归50克,生姜100克,羊肉洗净切块,用开水焯过,沥干水分。当归和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生姜切片。将生姜下锅内略炒片刻,再倒入羊肉炒到血水干,铲起来,与当归一起放入砂煲内,加开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到3小时,调味食用。此方补血活血、解表发汗、温中散寒。但是阴虚有热、发烧、上火、咽喉疼痛的人不要用。
调理汗多,推荐3个实用的小偏方。
第一个是最常见的桑叶,用于自汗、盗汗都可以,最好是清晨摘的新鲜桑叶,摘下后马上放到瓦上焙干、碾碎,每天早晨喝粥的时候吃上6~10克,快的三天便可见效。桑叶也可以打碎放到粥里喝、水煮或者煎汤直接喝。
第二个是地骨皮,就是枸杞子植物根的皮,可以清虚热,缓解阴虚盗汗效果好,但不能直接吃,可以熬水喝。
第三个是仙鹤草,本身是用于止血的,但现在发现有很多其他作用,如止汗、止咳。取仙鹤草30克,熬水以后代茶饮。
除此之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中药来改善异常出汗症状。气血不均衡引起的半身出汗可以用小柴胡和桂枝汤一起煎熬成柴贵汤,可疏肝解郁,调和营卫。治疗更年期汗多,可服用当归六黄汤,即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一起用水煎服,可清热、补气、养血、舒肝。
肿瘤患者化疗后伤气阴,容易出汗,可用生脉饮加牡蛎散。生脉饮成分是人参、麦冬、五味子,用于气阴两虚,其中人参是补气的,麦冬、五味子是补阴的;牡蛎散中有浮小麦、麻黄根,主要用于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