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4 08:43 来源:网友分享
神经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婴儿及儿童,在儿童癌症中位于第四位,但总体上仍属罕见性疾病。大约75%的患者在五岁前发病,50%在二岁前发病,某些患者有家族倾向性。可以采用手术、放射线以及化学药物治疗,具体的治疗方式决定于小孩的年龄、肿瘤的部位和分期,低风险患者只需要手术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预后决定于患者的年龄和病期。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好。第一、二期病变者,肿瘤能完全切除,二年存活率约达80%,第四-S期病变的二年存活率约为65~70%,绝大多数病儿诊断时已有转移,虽经多种药物化疗或不加用放疗,二年存活率均为20%。
比较常见的症状包括疲乏,食欲减退,发烧以及关节疼痛。肿瘤所导致的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处的器官以及是否发生转移。一般来讲,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治疗原则选择是:能手术,首选手术,术后行全身化疗术区残留病灶放射治疗。若肿瘤太大,现行2疗程化疗,后根据病灶情况,决定是否手术,若仍无手术指正,则调整化疗方案,继续化疗2疗程,并行手术减瘤术,术后瘤区行放射治疗。经过治疗后大约有80-90%的存活率。
治疗方案取决于病情。不同来源的资料对治疗方法的描述也不尽相同。以下说法仅供参考(摘自“小儿肿瘤天地”网站)。
1 期患儿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后无需进一步治疗。近年强调1岁以下的 1 期肿瘤多可自然消退,主张可密切随访,暂不手术。
2 期患儿对组织结构良好、无淋巴结转移、NSE和铁蛋白正常,N-myc基因拷贝数<10和DNA异倍体的病例,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后可不予其它治疗;而对组织结构不良、淋巴结阳性、肿瘤标记物(NSE、铁蛋白)数值升高,DNA二倍体,N-myc拷贝数>10,手术切除后应常规化疗12个月,必要时还需局部放疗。
3 期病例肿瘤完全切除者,根据组织结构、淋巴结浸润、肿瘤标记物、N-myc基因扩增、DNA倍体检测结果,决定放疗剂量(15-30Gy)和术后化疗时间(12-18个月)。而肿瘤未完全切除,术后化疗3-6个月后仍有肿瘤残留或肿瘤标记物(VMA、HVA、NSE、铁蛋白)高于正常或淋巴结增大,应予二次手术或二次探查,常规区域淋巴结清扫,肿瘤床剥除,术后化疗18个月。肿瘤巨大判断不能切除者,应术前化疗后再予延期手术。
分期及年龄
为最重要的预后因素,Ⅰ、Ⅱ期,Ⅵs期预后明显优于Ⅲ、Ⅳ期。<1岁者明显优于>2岁者。晚期大年龄患儿的长期无病生存率仅为5%~30%。
生物学特征
在NB中常见有N-myc扩增,N-myc对细胞分裂有正向调节作用,维A酸(RA)对N-myc表达有负向调节作用以致NB细胞停止增殖并分化,N-myc扩增>10倍为预后不良因素。1p36.3缺失是易复发的因素,1p可能有肿瘤抑制因子,即使无N-myc扩增,1p36.3缺失仍有意义。17q获得(gain)时预后差。NB表达酪胺酸激酶(Trk)家族受体激酶的研究进展较快,预后良好型表达TrkA、C;而预后不良型、N-myc扩增型表达TrkB。CD44是一种黏附分子,在NB中CD44的表达与NB进展之间的关系恰与其他肿瘤相反,CD44阳性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CD44阴性组,CD44的表达与N-myc倍增呈负相关。
病理型别
Shimada分类中UFH预后差。
诊断方法
组织病理学的检查是NB诊断的最重要手段,有时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发现有与NB特征相符合的肿块,同时骨髓中发现NB肿瘤细胞,有明显增高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HVA或VMA)也可做出诊断。如病理诊断有困难时,染色体检查发现有1p缺失或N-myc扩增支持NB诊断。
诊断分期
同时应包括诊断分期,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分期系统(CCSG)如下:
(1)Ⅰ期:肿瘤局限于原发器官。
(2)Ⅱ期:肿瘤超出原发器官,但未超过中线,同侧淋巴结可能受累。
(3)Ⅲ期:肿瘤超过中线,双侧淋巴结可能受累。
(4)Ⅳ期:远处转移。
(5)Ⅵs期:<1岁,原发灶为Ⅰ、Ⅱ期,但有局限于肝、皮肤、骨髓的转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