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的症状 如何正确诊断这个病

2018-07-30 06:19 来源:网友分享

一、恶性黑色素瘤有哪些表现

  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症状,包括出血、瘙痒、压痛、溃疡等,一般来讲,黑素瘤的症状与发病年龄相关,年轻患者一般表现为瘙痒、皮损的颜色变化和界限扩大,老年患者一般表现为皮损出现溃疡,通常提示预后不良。

  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皮损表现与解剖部位及肿瘤的生长方式相关,即与组织学类型相关,组织学类型又因年龄、型别、种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不同类型的黑素瘤具有不同的病因和遗传学背景,目前黑素瘤的临床组织学分型采用Clark分型,包括四型: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LMM);浅表扩散性黑素瘤;肢端雀斑样黑素瘤/黏膜黑素瘤;结节性黑素瘤(NM)。在患恶性黑素瘤的白种人中,约70%为SSM。但在所有恶性黑素瘤的亚洲人中,发生于较少日光照射部位的ALM占72%。

二、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学分型

  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皮损表现与解剖部位及肿瘤的生长方式相关,即与组织学类型相关,组织学类型又因年龄、型别、种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不同类型的黑素瘤具有不同的病因和遗传学背景,目前黑素瘤的临床组织学分型采用Clark分型,包括四型:浅表扩散型黑色素瘤、结节型黑色素瘤、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白种人中浅表扩展型最多见,黄色和黑色人种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① 浅表扩展型,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约占白种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70%,且瘤体可沿皮肤的浅层向外扩展生长,然后向皮肤深层浸润,医学上将瘤体向皮肤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深层浸润的阶段称之为“垂直发展期”,这种垂直发展易于肿瘤扩散,预后一般较好;

  ② 结节型,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约占15%,可发生于人体表的任何一处,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色素结节,常伴发出血或溃疡。并以垂直发展、向皮下组织浸润为其主要特征。所以此型恶性黑色素瘤生长迅速、恶性度高;

  ③ 恶性雀斑样,该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约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10%,多发自老年人面部早已长期存在的黑色雀斑,可被误认为“老年斑”或“灼伤斑”;

  ④ 肢端雀斑样,白种人发病低,约占5%,粘膜黑色素瘤常归于此类,与紫外线关系不大。黄色、黑色人种常见此类型。多发生在手掌、足底、甲床及黏膜等处。

三、恶性黑色素瘤如何治疗的

  早期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为扩大切除,扩切范围根据 T 分期( 浸润深度)决定。浸润深度≥1mm 或伴原发灶溃疡建议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 淋巴结中肿瘤直径≥0. 1mm) 或临床诊断为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于移行转移的患者建议行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 ILP) 或隔离肢体热输注化疗( ILI) 。

  辅助治疗推荐 1 年高剂量 α- 2b 干扰素治疗, 主要适应人群为ⅡB 期以上( 含ⅡB 期) 的高危术后患者, 治疗剂量为 20MIU /m2d1- 5 × 4w( 诱导期) 和 10MIU /m2 tiw × 48w( 维持期) 。区域淋巴结转移≥3个、 区域淋巴结未能清扫彻底、 转移淋巴结囊外侵犯或转移淋巴结直径≥3cm 建议行区域淋巴结的辅助放疗。近 2 年来Ⅳ期或不能手术切除的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已获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新型免疫药物抗 CTLA-4 单抗 Ipilimumab 和特异性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Vemurafenib两种新药在 III期临床研究中取得成功,改变了黑色素瘤几乎无药可救的窘境。 从此以后,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四、恶性黑色素瘤怎样诊断

  对于可疑皮损可采用ABCDE标准进行判断。A(Asymmey)代表不对称,B(Borderirregularity)代表边界不规则,C(Colorvariegation)代表色彩多样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径大于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损隆起、进展。如果皮损符合ABCDE标准高度怀疑恶性黑素瘤,需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但是有些亚型如结节性黑素瘤的皮损不能用ABCDE标准来判断。

  组织病理:黑素细胞异常增生,在表皮内或表皮-真皮界处形成一些细胞巢。这些细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巢内黑素细胞的大小与形状,以及核的形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有丝分裂(包括异常的有丝分裂)较良性色素痣更为常见,肿瘤细胞胞质中有色素颗粒。在侵袭性恶性黑素瘤中,肿瘤细胞向真皮或皮下组织浸润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S100阳性、HMB45阳性及MelanA阳性。

  病理分级:

  1.侵袭深度分级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袭深度与预后的关系后,根据侵袭深度将黑瘤分为5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Ⅰ级:瘤细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Ⅱ级: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头层。

  Ⅲ级:瘤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并进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网状层。

  Ⅳ级:瘤细胞已侵犯到真皮网状层。

  Ⅴ级:瘤细胞已穿过真皮网状层,侵犯到皮下脂肪层。

  2.垂直厚度分级Breslow(1970)研究了黑瘤垂直厚度与预后的关系,根据目镜测微器测量的黑瘤最厚部分(从颗粒层到黑瘤最深处的厚度),将黑瘤分为5级:

  小于0.75皮肤恶性黑色素瘤、0.76~1.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1.51~3.0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01~4.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大于4.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发现厚度越大预后越差。这一显微分级法,以后被广泛采用,并被证实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肿瘤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