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 11:19 来源:网友分享
1、适量补充蛋白质
若无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般不必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取量。适量的蛋白质的补充能够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也可以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平时还应多注意吃含酪氨酸丰富的食物,如去酯奶,酸牛奶,奶豆腐,海鱼等。
2、多食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物
多吃土豆、海带、莴笋、冬瓜等食物,其富含的钾盐能够促使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性,有利尿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肌收缩能力。而牛奶、虾皮、豆类、绿色蔬菜等含钙丰富的食物也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可以通过舒张血管达到降压作用。
3、限制脂肪的摄取量
膳食中应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取,控制在每日300mg以下。可以多吃鱼,其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亚油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预防血管破裂,预防中风等的发生。
4、控制热能的吸入量
患者应尽量减少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的摄取,以免造成血脂升高。多进食淀粉,标准面粉,玉米,小米,燕麦等植物纤维较多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胆固醇的排泄,也会使得诸如呼吸困难等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破裂动脉瘤,再次破裂风险大,一旦再次破裂病死、病残率较高,H&H分级三级,急诊手术指征明确。DSA提示动脉瘤左侧A1优势供血,指向右侧,同时向上。手术似乎从左侧进更为安全,毕竟可以较迟面临或者不用面对一个气球样膨起的顶部,直接左侧控制A1将减少50%以上的供血,对出血的控制也更有把握。手术还要面对的是一个怒胀的大脑,有必要降低颅内压力。脑脊液的缓慢释放必不可少,耐心和恒心在这里将得到考验。还有就是对于解剖的理解,有步骤进入脑池,降低颅压,减少脑组织的牵拉!关键的也许就是那一夹,但是那一夹之前的努力必不可少。解剖的分离和脑脊液的释放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没有截然的分离,这一过程中应该吸除脑池的积血。视交叉池、终板池的打开提示最激动人心也是最需要技巧的部分来临,常规做法需要临时控制供血动脉,双侧A1A2都是可选择对象,如果界限足够清楚,额叶的切除并非必不可少。
夹闭后的检查应该作为手术的一个关键环节加以强调。夹闭不全、误夹都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调整则是解决这些并发症最初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虑问题,没有侥幸可言,只有事实。
所有过程中的轻柔性和技巧性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只用做到极致才会尽可能的较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这取决于每位医生对自己手术的驾驭能力,说和做是两回事。
术后的颅脑压力将决定是否还纳患者的颅骨,这些是常规关颅的技巧,我依然认为自体的筋膜要优于商业产品,自体的颅骨也是一样如此。
硬膜的悬吊应该在进颅之前完成,但是老年人的颅骨硬膜可能会出现无法想象的粘连,也许硬膜将会撕裂,这样悬吊的意义何在?但是术后的修补必不可少。
手术采用经左侧翼点入路,术中情况均在意料之中,一切顺利,接下来面临的就是血管痉挛和肺部感染了,老年人永远都不能回避的难题------肺部情况。
诊断
确定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出血急性期,CT确诊SAH阳性率极高,安全迅速可靠。腰穿压力升高伴有血性脑脊液常是诊断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直接证据。但颅内压很高时,腰穿要慎重进行。
确定病因及病变部位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够明确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是否存在血管痉挛以及最终手术方案的确定。首次造影阴性,应在3~4周后重复造影。CT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脑血管造影检查,为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的资料。
鉴别诊断
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患者
除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外,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脊髓血管畸形等同样能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检查与头颅的CT或MRI检查,均能够对相应疾病做出确定的诊断。
未破裂出血的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无出血的动脉瘤,在头颅CT平扫和强化扫描时需和高密度肿瘤和囊肿鉴别,如发现脑外高密度结节或肿块,应考虑到肿瘤、囊肿、结核瘤、血肿、动脉瘤等。MRI具有重要鉴别价值,动脉瘤瘤腔流空信号与其他肿瘤明显不同,而血栓T1高信号和含铁血黄素沉积也较具特征。
Ⅰ~Ⅱ级患者术后90%效果良好,Ⅴ级的手术死亡率高达80%以上Bailes(1989)等报道了51例Hunt及Hess分级为Ⅳ到Ⅴ级的动脉瘤,其中Ⅳ级23例,Ⅴ级31例4例位于后循环;15例为多发的,其余位于前循环。采取的治疗方案是:①立即行脑室引流。②于24h内开颅夹闭动脉瘤及清除血块。③术后给予扩容治疗。在立即行脑室引流的47例中,31例(66%)神经症状立即好转。54例中,共存活27例(50%),12例(22.2%)效果很好,无任何重要的神经障碍;27例死亡中,19例(70.4%)与颅内出血有关。
因动脉瘤部位不同危险性亦不同,后半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较高。预后与动脉痉挛有关核素测定动脉痉挛后脑血流量变化发现,血流量减少40%以上的患者手术死亡率和致病率比40%以下或血流量正常者要高4倍CT检查动脉瘤直径>2cm的病人,蛛网膜下腔持续有厚的凝血快,且恢复率仅为27%,死亡率则高至50%,远不如蛛网膜下腔没有凝血块或仅有薄血块的病人。
动脉瘤病人行直接显微手术后,15%出现癫痫,多半在术后6~12个月开始发作目前的显微手术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既然颅内动脉瘤的最大危害是第一次出血造成的,并非由于外科手术,所以今后的注意力似应着重发现未出血的动脉瘤,及时给予处理。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将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MRA不需要造影剂即能显示出全部脑血管影像。有些病种如多囊肾、主动脉缩窄和结缔组织病等容易伴发颅内动脉瘤及时检查将会有所发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手术(0~3天)及延期手术(11~14天)的后果:早期手术由于再出血造成的致残率为4%,而延期手术为8%;但早期手术由于动脉痉挛造成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于延期手术为15%比11%抗纤维蛋白溶解后延期手术组的再出血由17%降到10%;而由血管痉挛造成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则由8%升至16%。可能的解释是:早期手术及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皆能引起血管痉挛,但早期手术及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可能使那些本会再出血死亡的病人生存下来,但又死于血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