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2 11:23 来源:网友分享
病毒是自限性疾病,病毒感染一般一周可以自愈。但是靠宝宝自身抵抗力和病毒抗衡勉为其难。最好遵医嘱用一点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情发展,这样宝宝好得快。
病毒感染以后,出现发烧的症状,是宝宝产生抗体的过程。家长不要急于退烧,只要在高烧时采取降温措施,防止高热惊厥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病毒感染比较典型的热型:早上体温正常,中午或下午开始发烧,但是体温不算很高,到了前半夜十二点左右,体温可以升至最高。之后之间下降,直至早上体温又恢复正常。当体温超过38.5°,就需要用药物降温了。两次用药间隔6-8小时,使用前仍需测体温,超过38.5°方可再次使用。
不足6-8小时,宝宝体温升高,用物理降温。退热药可以用美林或泰诺林,这是临床使用很多年的婴幼儿退热药,安全性不错。退热栓一天使用不得超过两次,家长要知道哦。体温38.5°以下,物理降温是用温水毛巾敷额头,擦拭颈子两侧,撤掉枕头换上冷水袋(调整体温的中枢在后枕部)。
发烧有两个期,一是寒战期,此时宝宝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需要给宝宝给被子保暖。二是散热期。此时宝宝体温升至最高,身体滚烫,小脸通红。家长要适时揭掉宝宝被子散热,防止高热惊厥。记得多给宝宝喂白开水,补充水分,加快病毒从尿液排出。
宝宝体温稍高于成人,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例如宝宝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如果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宝宝的体温也会升高。如果宝宝有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没有其它症状和体征,通常不考虑是病态。婴儿的腋窝温度范围一般在36.0℃—37.4℃之间,超过37.4℃就是发烧。当然体温本身并不是观察宝宝病毒感染发烧的最关键方法,宝宝不会说话,一般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想妈妈发出信号。所以,家长要观察宝宝的脸色、神态和行动,尤其是当宝宝有以下症状时:
1、宝宝出现高热的情况。
2、哭闹不停。过分焦躁不安
3、神志不清,很难被唤醒。
4、手臂、大腿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出现不能控制的抽动、痉挛。
5、皮肤上出现紫色的斑点。
6、脉搏微弱却快、急。(不满一岁的婴儿每分钟脉搏超过160跳。)
退烧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林等)、布洛芬(美林等)这两款儿科医生使用最广,临床安全性较高的药物。用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服用一类退烧药的时间别太长,发烧超过两天最好换用另一类药。服用泰诺林和百服宁,一天不能超过4次,每次间隔最少4小时。抗病毒治疗,可让宝宝口服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如双黄连等。若宝宝病毒感染发烧超过38度可用含布洛芬的复方制剂或尼美舒利降温,这些药物不能维持一整晚的降温效果,建议家长可备盒小儿退热栓,在宝宝临睡前肛用,可防止夜间体温突然升高出现的高热惊厥。但如果宝宝的体温口服药物不可以控制,必须进行输液治疗。
有很多家长比较心急,给宝宝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物,用了口服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加栓剂,然而各种药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烧退得太猛太急,使得体温速降至36摄氏度以下,又产生新的问题。家长可以选定一种退烧药,熟悉它的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1、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发烧是身体的一个警钟,说明身体内部出现异常情况。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烧,就不要急于马上退烧,否则会掩藏真正的病因。
2、宝宝发烧后,常常有一个问题让家长犹豫不决:究竟发烧时应该多穿衣服为宝宝防寒,还是脱掉衣服帮助散热?其实,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烧的过程。当体温开始上升时,宝宝会觉得冷,此时应添加透气的薄衫,同时可以给予退烧药。服药半小时之后,药效开始发挥,身体开始散热反应,宝宝会冒汗感觉热,此时就应减少衣物,或者采用温水拭浴帮助退烧。
3、给宝宝吃退烧药,需要权衡利弊。药物当然可以改善孩子的病情,但也很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药物退热治疗应该只用于高烧的孩子。服用的方法和剂量一定要按医生的要求去做。建议在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再给孩子吃退烧药。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热惊厥史,不妨在38摄氏度时就给孩子吃退烧药。
4、宝宝病毒感染发烧后,通常都会出现食欲不佳的现象,这时候应该以流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奶类、藕粉、少油的菜汤等。当宝宝发烧时,许多家长觉得应该补充营养,就给孩子吃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鸡蛋,实际上这不但不能降低体温,反而使体内热量增加,促使婴儿的体温升高,不利于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