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6 09:24 来源:网友分享
医生表示,正常生产的婴儿很少会出现贫血,除了早产儿还有双胎儿。但是,6个月后,小儿缺铁性贫血就会比较容易出现,小儿贫血后会出现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爱活动,食欲减退,不爱吃饭,厌食等,父母应引起注意。
专家指出,体内储存铁元素不足是导致小儿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新生儿体内储存铁一般只够生后4个月的生长需要,而对早产或双胎儿来说的,他们从母亲那儿获得的储备铁减少,加上出生后生长迅速,比足月儿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婴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最旺盛时期,铁的需要量也相对较大。因人乳中含铁量不足,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牛奶中铁吸收率(10%)比人乳(50%)还低,因此如4~6个月婴儿不及时添加辅食,就容易缺铁,人工喂养儿更易如此。
小儿缺铁性贫血大多起病缓慢,父母不容易发现,因此,父母应在孩子有烦躁不安、不活泼、精神差、食谷不好时就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有无贫血的存在。
①由于供氧不足,体内的血液更多地流向重要脏器,而那些暂时影响不大的脏器,例如皮肤、粘膜等的血管则开始收缩。于是常会出现皮肤、眼睑内粘膜等变白。这种现象在口唇、指甲和耳垂等部分尤为明显。
②由于无法供给细胞足够的氧,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乏力、易疲劳、食欲减退以及嗜睡等。
③缺铁性贫血还容易造成脑内缺氧,影响正常思维,使思考能力变差、健忘以及经常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等。对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还会直接影响到脑和身体的正常发育。
此外,缺铁还会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和能量的利用,损害人体的免疫机制,导致无机盐和维生素代谢的紊乱,使铅滞留,镁、钴、锌的吸收量增加,血液内维生素C的含量减少,血小板的数目增多。也会引起体内药物作用和代谢的变比,使尿中的琥珀酸和酮体的排泄量增加。
缺铁性贫血起病缓慢。当每天摄入的铁数量不足时,并不会立即发生贫血,而是利用身体中贮备的铁。当贮备的铁用完,开始出现贫血的倾向时,也都不会立即出现上述症状,甚至多数人连自我感觉都不明显。当病人到医院就诊时,病情一般都已发展到了中度贫血。因此,经常注意铁的补充,并使体内有一定数量铁的贮备,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①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加,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②铁吸收不良
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隆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IDA。
③铁丢失过多
慢性长期铁丢失(即失血过多)而得不到纠正则造成IDA。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量过多(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咯血和肺泡出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脏人工瓣膜、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及其他(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献血等)。
(一)中医治疗
1.脾胃虚弱型,可选异功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
2.气血亏虚型,可选八珍汤化裁,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
3.肝肾阴虚型,宜用左归丸加减,药选枸杞子、山萸肉、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当归、首乌等。
(二)单验方
1.鸡血藤8~15克,每日一次,水煎服。
2.锻皂矾、炒黄豆以1:2的比例共研细末,以枣汤和丸,每次服2克,每日三次。
3.大麦粉60克、皂矾30克、红糖60克,共研细末,以生公鸡血30克作丸,如绿豆大,每晚服一次,每次1.5~3克。
4.当归、黄芪、生地、熟地各6克,水煎服。
(三)药膳食疗
1.可选用前文提供的药膳及食物。
2.黄芪5克,水煎半小时,捞去药渣,放入山药片60克,再煮半小时,加白糖适量即可。每日早晚适量服用。尤其适用于气血亏虚并见腹泻者。
3.蒸鸡蛋羹时加入枸杞5克,每日服食一次。适用于肝肾阴虚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