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1 10:20 来源:网友分享
卵巢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年龄越大,发病越高。40岁以上妇女多常见(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青少年岁发病较少。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
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生育的妇女卵巢癌发病率高。
有人统计,独身者的卵巢癌发病率较已婚者高65%左右。有关资料表明A型血卵巢癌发病率较高一些,O型血发病率较低。精神因素对卵巢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性格急躁,长期的精神刺激可导致宿主免疫监视系统受损,对肿瘤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如:吸烟、滑石粉、石棉等是卵巢癌发病的诱因。
卵巢癌可以发生在妇女一生中任何时期。未婚妇女与未育妇女两者较对照发病率较高,分娩次数越少,发生卵巢癌的可能性增加。还有些可能导致卵巢癌的因素如X线照射、病毒感染、化学物质致癌因素、动物脂肪摄入过多或遗传因素等。
上皮性肿瘤
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占50%~70%。发病年龄大多在30~60岁,青春期前罕见,绝经后妇女的卵巢肿瘤80%以上为上皮性。上皮性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1.浆液性囊腺瘤 常见,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5%。肿瘤多为单侧性,双侧占15%。肿瘤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囊内充满淡黄色清澈浆液。分为单纯性及乳头状两型,前者多为单房,囊壁光滑,后者多为多房,内可见乳头。
2.浆液性囊腺癌 为所有恶性卵巢肿瘤中最常见者,约占40%~50%。1/3~1/2为双侧。肿瘤常为囊实性,体积较大,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有乳头生长,切面常为多房性,腔内有乳头生长,囊液混浊,有时为血性。
3.黏液性囊腺瘤 较常见,占卵巢良性肿瘤的20%左右。95%为单侧性,体积较大或巨大,表面光滑。切面常为多房,囊腔大小不一,内含黏液性液体,囊壁可有乳头生长。镜下囊腔被覆单层柱状上皮,能分泌黏液,与子宫颈管上皮相似。恶变率为5%~10%。约2%~5%因肿瘤破裂,瘤细胞广泛种植于腹膜表面,分泌大量黏液,形成腹膜黏液瘤。
4.黏液性囊腺癌 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10%。单侧居多,瘤体较大,呈囊实性,表面多无乳头。切面为多房,有实性区域或乳头,组织极脆,囊液混浊或为血性。
5.交界性肿瘤 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15%,主要是浆液性和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其它类型交界性肿瘤少见,是一种低度潜在恶性肿瘤,在外观上与良性或恶性肿瘤不易区别。
生殖细胞瘤
占卵巢肿瘤的20%,发病率仅次于上皮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年轻妇女多见。儿童和青春期妇女,60%的卵巢肿瘤为生殖细胞来源,其中1/3为恶性。
1、治疗原则
卵巢恶性肿瘤因病理类型不同而治疗方案不同,多用手术治疗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时首先应详细探查,包括腹腔冲洗液或腹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横膈、盆腹腔脏器、盆腔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的触诊,以进行准确的肿瘤分期。早期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全面分期手术和保留生育机能的分期手术。全面分期手术的范围包括双侧附件、子宫、大网膜切除和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肿瘤在盆腔有广泛种植转移的晚期病人,主张尽可能做肿瘤细胞减灭术。
3、化学治疗
由于卵巢恶性肿瘤尤其是上皮癌很早扩散,手术时多数病例已不能清除病灶,而且放疗的效果及应用也很有限,因此全身性化疗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尤其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规范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一些晚期病人,经化疗后肿块可以缩小,为手术时满意减瘤创造有利条件。
4、放射治疗
卵巢恶性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差别很大,卵巢内胚窦瘤、未成熟畸胎瘤、胚胎癌最不敏感,卵巢上皮癌及颗粒细胞癌中度敏感,无性细胞瘤最敏感,手术后再用放疗多能控制。但由于无性细胞瘤等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为青少年且化疗效果好,腹盆腔放疗的副作用较大,放疗已很少用于卵巢恶性肿瘤。
减少卵巢癌复发第一步:彻底清除病灶
想要彻底摆脱癌症,清除病灶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卵巢癌手术中,需要尽可能切除原发肿瘤及所能看到的盆腹腔转移灶,或使其残留癌灶直径小于2.0~1.5㎝。
减少卵巢癌复发第二步:坚持长期化疗
跟其他癌症的化疗一样,卵巢癌的化疗也是长时期、持续性的,特别是晚期和手术不切除者。用药计划是:术后第1年:每月一疗程;第2年:每月一疗程;第3年:每6月一疗程;第4~5年:每6月一疗程,多改用口服药。
化疗的进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临床期别、组织分化、手术切除彻底性、病人反应等加以变化,5年后,无复发迹象可停药。尽量避免中途停止化疗,中途停止化疗可增加卵巢恶性肿瘤复发的可能性。
减少卵巢癌复发第三步:中药辅助治疗
中药治疗是卵巢癌复发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有抑杀癌细胞的作用,二是增强宿主的免疫力,这些作用对患者术前控制病情术术后预防复发均有好处。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法及活血化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