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08:05 来源:网友分享
根据肿瘤生长部位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1、桥小脑表皮样囊肿: 最常见部位,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70%),往往有患侧耳鸣、耳聋,晚期可出现桥小脑角综合征。神经系统查体发现第V,VII,VIII颅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面部感觉减退、面肌力弱、听力下降和共济失调,少数病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麻痹等,岩骨尖板障内表皮样囊肿也可引起第V、VIII颅神经功能障碍。
2、鞍区表皮样囊肿: 肿瘤位于鞍上所引起的症状与垂体瘤相似,常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为早期的临床表现,久之可引起视神经萎缩。少数病人出现内分泌障碍,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和下丘脑损害症状。肿瘤向前发展可出现额叶症状,向后突入第三脑室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病情进展缓慢。
3、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大脑、小脑及脑干均可为发病部位。依肿瘤所在部位出现相应的症状。大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精神症状及轻偏瘫症状,小脑肿瘤多出现眼震、共济失调等,脑干肿瘤科出现交叉性麻痹,病侧第VI、VII颅神经麻痹和对侧强制性轻偏瘫。4、脑室表皮样囊肿 初期很少用症状,一般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及颞角,可增长很大,甚至充满脑室,阻塞脑脊液循环而产生颅高压症状,肿瘤发生于三脑室、四脑室者少见。
5、颅骨表皮样囊肿: 可发生在颅骨任何部位,但往往好发于中线或近于中线(额、枕)或在颞骨。在临床上常是偶然发现颅骨表面隆起多年,触之橡胶感,无压痛,也可移动或固定在颅骨上。中线病变接近鼻梁或窦汇的机会很大,当囊肿向颅内扩展可累及大静脉或深入脑组织下面,这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肿瘤科 肿瘤内科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治疗周期:3-6个月治愈率:95%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表皮样囊肿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表皮样囊肿宜首选手术治疗。有些肿瘤小而无颅内扩展或感染,仅轻微与周围结构粘连,尤其是第四脑室的表皮样囊肿可望全切。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者完全切除是不明智的,肿瘤的囊壁是有生机部分,肿瘤周围应以面片保护,防止肿瘤碎屑随脑脊液扩散,仔细清除囊肿内容物后,对无粘连的囊壁部位,尽可能广泛切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防术后发生无菌性脑膜炎。颅骨板障内表皮样囊肿,可在长时间保持很小,在颅骨平片上仅是偶然发现,对于生长或有压痛的表皮样囊肿需要切除,一般全切并不困难。
其它疗法
表皮样囊肿恶性变者可行放疗,而良性者对放疗不敏感。
表皮样囊肿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查如头颅X线片、CT、MRI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①畸胎瘤:为混杂有脂肪密度的肿块。
②皮样囊肿:居中线部位,病灶密度较均匀,常低于脑脊液,而且发病率较低。
③蛛网膜囊肿:密度与脑脊液相似,且均匀,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较规则,没有见缝就钻的特点。
1、头颅X线片: 少数桥小脑角或中颅窝的肿瘤可见岩尖或岩骨嵴破坏,个别病例可表现为钙化,影像较浅淡,板障内肿瘤的颅骨典型表现为溶骨性病变,并显示锐利硬化缘,其周围有骨髓炎者也并非少见。
2、CT :CT扫描是表皮样囊肿的有效诊断手段。有助于发现肿瘤轮廓及扩张情况,囊肿表现为低密度影像。一般注射增强剂后不强化。板障内表皮样囊肿可呈膨胀性破坏,边缘锐利的混杂密度影像。
3、MRI: 表皮样囊肿在T1加权像上显示边界锐利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肿瘤质地不均匀致信号强度变化不定,这是其在MRI的特征。板障内表皮样囊肿 MRI可显示其占位效应并可见高信号影像。
日常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疾病预后
属于良性肿瘤,术后恢复良好,如肿瘤能大部分切除,一般复发较晚,可延至数年或数十年。其恶性变发生率很低,仅有少数报道。
饮食保健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先天性因素(65%)
Love和Kernohan在1936年第一次描述了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上皮肿瘤。后来研究证实,该肿瘤是在神经管闭合时含有异位上皮细胞而形成的异常生长。Dia和Walker首先提出此为原胚形成胚胎期中的异常变异,在胚胎发育中的第三至第四周中继发干扰了神经管闭合。
外伤(25%)
因为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是神经科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简便易行,亦比较安全;但如适应症掌握不当,则可引起并发症。1954年Choremis注意到腰穿后产生表皮样囊肿,从而支持了外伤起因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