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9 06:38 来源:网友分享
一:雄黄、朱砂、五倍子、山慈菇各等分。共研极细粉,吸入疗法,每次少量。本方源于《全国中草药汇编》,功能解毒化瘀,消瘙散结,适用于肝癌。
二:预知子、石燕,马鞭草各30克。每日l剂,水煎服。本方源于《抗癌药物手册》,功能清热除痰,解毒散结,适用于肝癌。
三:冰片15克,白酒适量。将冰片溶水白酒中,装瓶备用,需要时用棉棒蘸此药酒擦涂疼痛部位,约10-15分钟见效。功能活血散结止痛。
四:活癞蛤蟆1只(去内脏),雄黄30克。将雄黄放入蛤蟆腹内,加温水少许捣成糊状,敷在肝区最痛处,夏天敷6-8小时换1次,冬天可24小时换1次。功能解毒化瘀,散结止痛,适用于肝癌疼痛。
五:蟾蜍、天龙、儿茶、龙葵、藤梨根、山豆根、夏枯草无剂量。各药共研细末,加人辅料后,压制成片剂,口服,每日3次。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六:斑蝥500个,陈皮500克,糯米5000克。将糯米洗净干净,沥干,加入斑蝥后置锅内用微火炒至焦黄,拣去斑蝥,糯米研碎,另将陈皮研粉,混合均匀。口服首用量每次10-15克,每日3次,维持量每次5-6克,每日3次,于饭后温开水冲服。功能肤正益气,活血散结,适用于肝癌。
1、肝肾综合征
是肝癌晚期的一种并发症,表现为少尿、大量腹水、水肿,该并发症是肝功能衰竭后继发性的肾功能障碍。
2、肝昏迷
是肝癌的终末期出现的症状,轻度的表现为行为举止异常,例如睡眠颠倒(白天睡觉,夜间烦躁)、随意小便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烦躁,最后出现昏迷。肝昏迷常因为上消化道大出血诱发,也可以因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等诱发,也可以没有明显诱因而发生肝昏迷。
3、感染
是肝癌常见的并发症,因为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加上肝功能不全。容易葬劣崩染,常见的感染是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近期加重的腹水,化验可有白细胞升高,腹水混浊,腹水白细胞增多,做腹水培养可以培养出细菌。
4、肝癌破裂出血
可表现为突发的肝区和腹部疼痛,如果肝脏的被膜没有破裂,出血可积聚在肝脏的被膜下,形成局部血肿,如果被膜破裂了,则多数出血量大,并形成大量的血性腹水,患者可表现出心慌、出冷汗、眼前发黑,血压下降等休克的症状。
1.慢性肝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病较为密切,被医学界称为肝癌的“催化剂”,其中以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为重中之重,有数据显示肝癌患者中约有30%以上的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且澳抗(HbsAg)阳性者占半数以上,所以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被视为促癌因素之一,此为导致肝癌的病因。
2.长期食用腌制、煎炸、熏烤的食物也可诱发肝癌:腌制食品中都含有的亚硝胺,煎炸、熏烤食物中含有的3,4-苯并芘,都可诱发癌症,所以大家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食用腌肉、烤肉、烤肠、咸鱼、咸菜等腌制、煎炸、熏烤食物。3肝硬化:医学观察发现肝癌患者中约有50%~90%的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所以肝硬化也被视为促癌因素,因此肝硬化患者应做好定期复查工作,以防止肝癌的发生。
4.食用变质食物也可诱发肝癌:研究发现霉变食物在其霉箘中会产生一种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而黄曲霉毒素是现今发现的最强生物致癌物,所以对于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薯干、萝卜干、奶制品、豆制品等霉变食物,大家应避免食用。
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是身体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故肝癌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因此也小容易早期发现。过去,早期肝癌仅偶而在上腹部手术时被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用AFP和B超作为普查手段至今一直成为早期发现肝癌的主要途径。据海中山医院报道,在肝癌普查中发现无症状与体征的亚临床肝癌占83.6%、最大直径<5cm的小肝痛占53%,单个癌结节者占58%,癌周包膜完整的占58.6%,无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的占97.7%。与发病后临床诊断的病例相比,亚临床肝癌、小肝癌、单个癌结节、癌周包膜完整者、无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的分别占0%、13.1%、23%、38.4%及42.7%,两者差异显著(P<0.01),充分证明肝癌普查可早期发现肝癌病例。
普查肝癌早期发现的第一个特点是,早期发现可大大提高肝癌切除率,从而提高5年生存率。由于绝大多数肝癌合并有肝硬化,并易有肝内播散,大大减少了手术切除的机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曾调查了254例原发性肝癌,其中能作手术切除的仅占5.3%。肝癌普查所检出的病例由于多属早期,癌体较小,常可作局部切除者占46.7%~75%。据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的资料显示,直径<5cm的小肝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72.9%,小于2cm的微小肝癌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达86.4%,由此可见使肝癌病人预后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早期诊断。
慢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HBV和HCV,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HBsAg或HCV RNA阳性病人AFP的存在或持续和进一步发展为肝癌密切相关。在世界范围内80% HCC是由于持续HBV感染作为病因。HBV流行率高的地区HCC发生率高,即使在HBV流行率低的地区,HBV仍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HCC高发区大于90% HCC患者有HBV感染的血清标志。HCC患者血清中HBsAg、抗-HBe、抗-HBc、抗-HBc IgM、HBV DNA阳性率分别高于对照组。HBsAg阳性率为14.7%~90%,HBsAg阳性率之高远远超过无症状携带者。近年研究发现HCC病人抗-HBx的检出率在85%左右,而对照组低,即使在HCC发生率低的欧美,HCC病人的HBsAg、抗- HBc和抗- HBx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新近有人提出抗-HBc IgM与HCC关系的报告,且提出关系大于HBsAg。
HCV是另一个与HCC发生关系密切的病因因素。在发达国家,HCC患者血清中HCV流行率多数超过50%,因此认为在HBV流行率低的国家或地区,HCV是发生HCC的主要致病因素。许多发展中国家HCC中HCV阳性率为13.3%~38.5%,我国HCC患者中HCV流行率为7.5%~42.9%,提示在发展中国家和我国HCV不是HCC的主要病因。
HCC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并在HCC家族中HBsAg携带率较高。河南商丘市用AFP普查62346人中,检出18例HCC,其中检出HBV感染标记的17例中有14例HBSAg阳性,占82.6%,同时调查12户家庭成员共56例,HBV总感染人数30例,占53.6%.HBV聚集户占91.1%。提示HCC发生于HBV严重感染的家庭成员中,且多数患者具有HBV感染的标志。日本报告三个家族54个成员,有肝炎、肝硬化和HCC者共15名中14名HBsAg阳性,姐妹的子女24人中20人(83%)有HBsAg阳性,而兄弟的子女仅1名阳性。又为HBV感染可能通过母系传播,且发现HCC流行比较严重地区母子间HBV传播的频率也高。因此对HBV/HCV血清阳性者进行AFP定期追踪观察,有利于早期发现亚临床肝癌。
目前认为对高危人群的普查是早期发现肝癌唯一有效的途径。我国幅员辽阔,入口众多,且又是肝癌高发地区.全民普查从人力、物力和经济上均无能力办到,因此,对高危人群的普查是比较可行的措施。我国高危人群的标准为:年龄35~65岁,有肝炎病史5年以上或血清HBsAg、抗-HCV阳性者。日本高危人群的范围有:有肝病或肝炎史,有家属肝癌史,有输血史,或HBsAg阳性者。AFP对肝癌的检出率为自然人群的34倍,有条件的地方对高危人群应每3~4个月监测1次,可极大提高亚临床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如AFP异常,2周内应复查,如显著上升,应高度怀疑肝癌,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癌、活动期肝炎或肝硬化。据报告经1年随访者,肝癌检出率为18.5%。普查病人5年生存率比非普查病人高10倍,前者肝切除5年生存率为后者的4倍。
我国自1971年应用AFP进行人群普查以来,取得了小肝癌研究的明显进展,近年普查手段由单一的AFP变为AFP合并超声显像,通过AFP与医学影像学的综合分析,提高了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进入80年代以来高危人群的检查由单一的AFP转为AFP和B超联合检测,为一种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的肝癌影像学诊断方法,肝癌普查发现的病例由B超发现的占34%~45.9%,基本解决了AFP阴性病例被漏检的问题,也使对AFP低浓度阳性(21~400μg/L)的病例通过B超而得到及时确诊,避免了长期随访,以至失去治疗良机。
小肝癌大多为无临床表现的亚临床肝癌,其发现主要依靠普查、对肝病人群的监测以及中年人体检。普查应以肝癌高危人群为对象。
小肝癌的早期诊断:(1)小肝癌定性诊断:AFP仍为我国小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志。通常正常值为20μg/L以下,凡AFP>200μg/L而无肝病活动证据,可排除妊娠和生殖胚胎癌者应考虑肝癌而做超声等检查。通常AFP越低,肝癌越小,故AFP升高不到200μg/L者亦应警惕。异常凝血酶原(PIVKA -Ⅱ)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有关:<2cm 19="" 0="" 3="" 5cm="" 55="" 6="">Scm为66.2%。岩藻糖苷酶(AFU)对小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2)小肝癌的定性诊断:B超是目前最常用的定位诊断方法。1cm小肝癌也不难查出,小肝癌阳性率为92.2%。螺旋CT和碘油CT有助于检出0.5cm的小肝癌。MRI对小肝癌检出率:>2cm者97.5%,但<2cm者仅33.3%。99mTc-PMT肝胆显像剂作延迟扫描,约60%肝癌,尤其分化好的肝癌有可能获得阳性显像,不同大小的肝癌其阳性率为:<2cm者33.3%,2~3cm者41.2%.3~4cm者60.0%.4~5cm者54.2%。肝血管造影通常仅在超声与CT仍未能定位的情况下进行。血管造影的阳性率1~2cm者77.8%,2~3cm者88.5%,3~4cm者71.4%,4~5cm者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