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1 07:20 来源:网友分享
在三叉神经痛时,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都参与疼痛的产生与传递,因此根据现代临床实践及动物试验结果,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以下几种学说。
(1)周围病原学说:三叉神经末梢到脑干核团的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可刺激三叉神经,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改变,从而发生三叉神经分布区范围内的阵发性剧痛性的学说。
(2)中枢病因学说:三叉神经系统中枢部的脑内核团,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及大脑皮质均可因周围病变刺激及中枢本身的伤害性刺激,而导致三叉神经痛。
(3)变态反应学说:1967年Hanes根据三叉神经痛突然发生和可逆性,曾提出三叉神经痛可能是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
(4)病毒感染学说:大脑皮质是周身感觉的最高中枢,早有定论,对三叉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病灶所致的疼痛,均是通过大脑皮质反映出来的。如疱疹和单纯疱疹的病毒感染,可沿三叉神经系统的通路而侵入三叉神经分布相应的大脑皮质,使三叉神经疼痛发生。
(5)家族遗传学说:在临床上曾有人报道,一个家庭兄弟姐妹7人其中6人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人患双侧性疼痛。另有一个家庭中,母亲及6个孩子中的3个孩子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人为双侧性疼痛。从而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关系不大与人类种族无关。
(6)综合病因学说:上述各种学说均不能满意解释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以致Dott认为三叉神经痛的起因在脑干内,动作或触动扳机点可引起短的冲动在脑干内快速叠加,从而引起剧烈疼痛发生。
1、概念上的区别:原发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是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寻找方面赋予的定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那些临床上找不到确切病因或无器质性损害可寻的三叉神经痛,疼涌可能是由于神经被小的血管畸形或骨质畸形压迫、牵拉等引起。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则是由颅内外的各种器质性病变所引起,通过现代的ct或MRi等找到肿瘤、炎症、外伤等明确的疾病,三叉神经疼痛只是这些疾病的一种症状表现。因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
2、发病特点的区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40岁以上多见,继发性三叉神经痛40岁以下多见,但不是严格的分界线,不能据此诊断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别特点。
3、疼痛特点的区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表现为一种骤发、阵发性的电击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时间短,随病程延长发作变频。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表现持续性疼痛、阵发式加剧,疼痛不象原发性那样剧烈,但发作疼痛持续时间要比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长,多超过半个小时。
4、触发点有无的区别:所谓触发点也称板机点,是指诱发周素。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因为触碰皮肤、粘膜等部位诱发疼痛发作,这些部分称为板机点,比如洗脸、涮牙、漱口、喝水等可以引发疼痛发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板机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板机点。
5、发病部位区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均以一侧发病为主,右侧比左侧多一点,前者以2、3支多见,后者以1、3支多见。
6、治疗的区别:二者在发病初期有点区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药物治疗、理疗等非手术治疗为主,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以手术治疗为主,-经找到器质性病因,应择期手术。
1.性别与年龄: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2.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3.疼痛性质: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5、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6.扳机点: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7.表情和颜面部变化: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进食等活动,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即“痛性痉挛”,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颜面以致局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紧张、焦虑状态;
8.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少数有面部感觉减退。此类病人应进一步询问病史,尤其询问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包括腰穿、颅底和内听道摄片、颅脑CT、MRI等检查,以助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明,反复发作,难于治愈,现治疗方法虽然不少,但均不理想,目前还没有可彻底根治的疗法。解放军463医院针灸科对本病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最早时采用循经取穴的传统针刺方法,选取面部、四肢的胃经与胆经穴位,施以针刺,但收效甚微。后来又经过8年的探索,创造了通过穴位来刺激三叉神经分支的新的针刺方法,取得了显着的近期疗效。经针灸专家与神经科专家的共同鉴定,一致认为治疗方法有创新,针刺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
具体治疗方法:眼支痛主穴选鱼腰穴,配穴取头维穴、本神穴;上颌支痛主穴用四白穴,配穴取太阳穴、颧髎穴;下颌支痛或上颌支、下颌支痛时主穴用下关穴,配穴取夹承浆穴、颊车穴。在针刺主穴时要注意针法,如针刺鱼腰穴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3~0.5寸左右,有麻胀感时,捣刺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四白穴时用1~1.5寸毫针,以45度角斜向前上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下关穴时选用26号2寸毫针,直刺1.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提插3~5次,留针30分钟;针刺夹承浆时用1~1.5寸毫针,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触电样针感时,留针30分钟。其他配穴均采用常规针法。每日或隔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因本病发作时多属实证,所以多用泻法,仅有少数虚证病人采用补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头面诸穴,强烈刺激三叉神经分支,使筋脉疏通,气血调和而疼痛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