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1 17:05 来源:网友分享
小女四岁时,特别喜欢一个动画。
动画桥段大概是:一只小象,拿着一个蛋糕卷正准备吃,这时,一只小猪走过来了,于是,小象将蛋糕掰了一半,分给小猪;而当小猪正准备吃的时候,一只小兔又走过来了,于是,小猪又将蛋糕掰了一半,分给小兔……;小动物挨个出现,蛋糕也依次往下分。和着画面,是一首欢快的童谣,“蛋糕卷,大又大,小象小象吃不下,你一半,我一半……”。故事最后点题,落在一句话——“分享真快乐”。
很长一段时间,女儿每天仅有的10多分钟电视时间都用在这个动画上,歌谣则天天挂嘴边。有一天,去幼儿园接放学,我也带了一个蛋糕卷给女儿,平日家里对零食甜点控制太严,小姑娘显然很惊喜。从后视镜里能看到小人儿拿着蛋糕爱惜、小心翼翼又迫不及待好吃的样子,我故意说,“宝贝,给妈妈吃一点呗”。小人儿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很认真的说:“妈妈,我能吃得下”。
这样的回答,是我没有想到的,觉得有趣好笑,但心里也嘀咕,“连妈妈都不分,真是个没良心自私的小家伙”,当时顾着开车也只是“哦”了一声,事情就过了。
晚上,女儿睡了,跟孩子爸爸说起白天的事。从早教产品质量到对孩子行为的解释,借题发挥,讨论很久。如何理解孩子看似“不懂得分享”的行为呢?
1、孩子思维直观而线性,说真话的天真,理应保护和鼓励。在女儿回答“妈妈,我能吃得下”的表述中,可以清晰看到,她从动画里习得的不是成人所期望给予她的“分享真快乐”,而是“小象吃不下,所以它才要分给其它小动物”这样的逻辑关联;她的回答其实是运用这一逻辑关联对自己内心的真实表达,与成人定义的“分享”、“自私”无关。
2、孩子物权意识萌发,守住心爱之物,再正常不过。当我对女儿的回答心里隐隐失望,觉得女儿“没良心自私”时,其实不过是站在自己立场上强加给了孩子错误标签所致,对女儿来说,她应该还没来得及建立起对“分享”“自私”这些概念的抽象理解;而且,这个年纪,物权意识萌发,她所做的,谁说不就是成长的表现呢?——“蛋糕是我的”,与“妈妈是我的”,在孩子的主观世界里,也许并无太多分别。
3、对孩子而言,“分享真快乐”是太高的境界;丰富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学着理解、体察、关照互动他人的需要,是学会分享的必要步骤。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分享,一定是重要的,但如何教会孩子懂分享?就事论事,对女儿来说,与其说教、抱怨、期待她能从真正体验到“分享真快乐”的层面去实践,也许不如告诉她妈妈的真实需要和感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创造机会让她亲自去体验:如果最亲密的人不愿与她分享,她自己会怎么样?由此,丰富孩子的真实感受与理解,并引导她在社会生活中学着能看见他人的存在,能体谅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与需要。其实,分享在更基本的层面,是个体在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互动中,对别人需要的体察与关照。
理解是第一步,生活中,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更能体会他人情绪,更愿意分享呢?
一晚的反省讨论,让我对孩子的行为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自己随后在亲子互动中多了更多自觉的行动。有时,当我工作确实累了,我会说,“宝贝,妈妈和你一样,有时候也会觉得累,累了就不想做饭,想休息,想得到你和爸爸的照顾”;有时,我买了她喜欢的小零食,偶尔也会故意设置情境,让她体验到如果妈妈不和她分享时她自己的情绪感受;有时,她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但又有些舍不得把自己的一些东西给小朋友玩,我会提醒她,“小朋友会不会难过?你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好朋友难过呢?”……现在,女儿已近7岁,无论在与家人还是小朋友的相处中,仍然还是个孩子脾性,但我能分明感觉到她在成长,给她时间,给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