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0 14:36 来源:网友分享
贫血是指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理状态。
贫血在世界各地属常见病,它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具体的病,多种疾病都可伴有贫血,如果许多原因不同的贫血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和血细胞学特征,则可归纳为一种综合病症。常见的贫血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
▍就诊前要注意什么
化验贫血,首次通常做血常规检查,早上尽量不要吃高蛋白、高脂肪类的食物,若喝了稀饭这类低脂食物,应在早餐后4小时以上再进行抽血化验,所以若要早点检查血常规,最好先空腹进行检查。
▍医生需要了解什么
医生通常要了解贫血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贫血的病因或发病机制,从而作出贫血的疾病诊断。
在询问病史时要特别注意家族史、饮食营养史、月经/生育史、服药史、在生活或工作中与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接触的情况、原发疾病的症状以及出血史等。
婴幼儿及孕妇
缺铁性贫血(IDA)、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等与营养缺乏有关,特别是婴幼儿及孕妇营养缺乏的可能性更大,故应详细了解饮食方面有无营养缺乏或偏食习惯、忌口以及烹调习惯等情况。
育龄妇女
对育龄妇女应重点询问有无月经过多,妊娠与生育的次数及其间隔时间以及哺乳时间等情况。
使用药物情况
许多药物可以诱发不同性质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AA)、巨幼细胞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而这些药物大多是平时常用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保泰松、非那西丁、奎宁、伯氨喹啉以及多种安眠药、镇静剂等,应注意患者发病前有无上述药物服用史。
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接触情况
在工作及生活环境中,人们可能接触到许多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铅、砷、苯及其衍生物、农药、杀虫剂、染料以及放射性物质等,这些均可引起贫血;对于某些不被患者认为是“药物”和“有害”化学物质,如染发剂、除臭剂、脱毛剂等亦应询问,因为上述物质亦有可能引起贫血,故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职业、工作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业余嗜好等。
原发疾病的症状以及出血史
许多种疾病如慢性感染、化脓性炎症、寄生虫病、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结缔组织病等都是贫血常见的病因。有些出血可以较为隐蔽,易被忽视,对于男性患者尤应注意来自胃肠道的隐性失血。因此,有关上述各方面的病史都应一一仔细询问,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病史对避免不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缩短贫血的诊断过程,常有重要的意义;对去除病因,防止贫血的复发,病史能起到重要作用。
▍需要做那些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有无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据红细胞参数(MCV、MCH及MCHC)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为诊断提供相关线索。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有否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
2.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涂片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骨髓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骨髓检查对某些贫血,白血病,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或大理石变,髓外肿瘤细胞浸润等具有诊断价值。必须注意骨髓取样的局限性,骨髓检查与血常规有矛盾时,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
3.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如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溶血性贫血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血钾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有时还需进行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PNH克隆等检查;骨髓造血细胞的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基因等检查;以及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因子或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等。
贫血是许多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系列共同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所以对贫血的治疗应根治病因,而抗贫血药只是补充治疗,必须有针对性,否则无效。
温馨提示:
注意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