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8 11:59 来源:网友分享
日前,一条有关输液安全的微博引人关注,原文内容大致如下:“注射液配置过程中可能产生玻璃渣,大量较大玻璃渣(肉眼看不见的)进入血管后可能引起肺栓塞、静脉炎等疾病;所以能口服用药就尽量不要输液。”此贴提示了打针输液可能存在的风险之一,警示医务人员和患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打针输液。这里强调的是“减少不必要”的打针输液,但对于就医过程中必要的打针输液,患者不能因噎废食。在打针输液的过程中,患者除了指望药品质量安全、药品制备工艺先进、医务人员责任心强外,患者也要指望自己来规避打针输液相关的风险。
患者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规避自己的风险:
一.及时更新药品的相关知识
医药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有些药品随着临床收集到的不安全数据越来越多、或者有了更安全的药可替代,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比如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含氨基比林的退热针,这些药物被临床淘汰已经很久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向家长和儿科医生提出建议,宝宝发烧不要注射退热针!因此,如果宝宝发烧被医生诊断为“病毒性感冒”,退烧完全可以选择口服药物而拒绝退热针。患者除了及时更新淘汰药品的信息外,还需要及时更新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信息,比如中药注射液“喜炎平”, 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喜炎平注射液涉及14岁以下儿童患者病例报告达1048例,占整体报告的71.00%;其中严重报告28例,占整体严重报告57.14%。儿童报告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紫绀、呼吸困难等。因此建议医护人员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穿心莲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患者若能及时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就可以在就医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体质情况,请医护人员评估自身是否适宜注射此类注射液。有关药品的淘汰信息和药品严重不良反应通告信息都可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查询。
二.打针输液之前认真核对药品信息
在医院里,医生开药、药师发药以及护士给药之前都有严格的查对制度,即使这样,也难以保证100%不出现用药差错。最常发生的用药差错是“药名容易混淆的药品”的差错,比如“阿糖腺苷”和“阿糖胞苷”这两个注射剂,药名一字之差,用来治疗的疾病却是天壤之别,前者常用于心脏病人的救治,后者则用于肿瘤病人的救治,一旦搞错,不但不治病,反倒可能引发新的疾病。我建议患者在下面三个环节中多问问题以规避风险:在医生开药时,问问医生开的是什么药?这些药怎样起作用?在药房拿药时,问问药师这是什么药?用于治疗什么病?药拿到手后逐字和处方对照,打开药品说明书对照适应症无误后再交给护士。护士执行前,继续问护士这药是治疗什么病的?同时仔细核对输液袋上的病人名字以及药品名称是否无误。
三.打针输液过程中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变化以及输注液体的变化。
打针输液的操作是直接开放静脉,药物本身以及输液操作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常见的是过敏性休克,最容易出现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抗生素和中药注射液,因此输注此类药品时,一旦出现冒汗,心慌或呼吸困难,要及时通知护士。另外,如果输注的药品和液体之间相互不兼容,也容易出现问题,患者可能出现发抖、高热等输液反应,因此患者在输液的过程,自己也要密切关注输液袋中液体的变化,若发现结晶、絮状物、变颜色等现象,要及时通知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