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15:20 来源:快速问医生
烧不到38°5即发热、体温并为达到38.5℃,退烧药即退热药,现阶段吃退热药的危害有掩盖病情、大量出汗、胃肠不适等。
1.掩盖病情: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一种自然反应,有时也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如果在体温未达到38.5℃时就服用退热药,可能会掩盖真实的病情,使医生难以准确判断病因,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以缓解症状,同时便于医生观察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大量出汗:退热药作用于人体神经中枢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增加排汗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因此,服用退热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这不仅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还可能引发脱水等不良反应。所以,在服用退热药后,患者应大量补充水分,如淡盐水、西瓜、水果等,以保证退热效果并延长退热时间。
3.胃肠不适:在体温未达到38.5℃时服用退热药,还可能对胃肠道产生一定的刺激性作用。由于发热时体温升高,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从而引起食欲不振的情况。此时服用退热药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不适,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以及腹胀等症状。一旦出现胃部不适的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体温未达到38.5℃的发热患者,建议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同时,保持充足的休息和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