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危重患者“挤占”120服务 如何破解亟待解决

2015-07-16 11:20 来源:网友分享

  连日高温,上海市120急救用车需求激增,急救医师已是超负荷工作,120运行面临巨大压力。不过,在救护中,常出现呼救者声称病人危重,急救人员到场后却发现,病人只是需要去医院复诊。

  按理说,急救车辆,重点是保障危重患者的救治。然而,统计显示,上海目前每天接诊到的120急救任务中,约四分之一为普通发烧、出院等非危重病人转运,并不需要急救,但却“挤占”了急救用车资源。

  “挤占”资源

  近日,有一位市民称因救护车晚到,家中突发疾病的老人不幸身亡。这位市民十分疑惑:为什么救护车这么难叫?

  农工党上海市委的一项调研发现,近几个月来,由于气温变化明显,上海中心城区院前急救业务量剧增,120运行面临巨大压力。然而,目前院前急救服务对象中约15%是属于以护送转运为主的康复病人,另有约四分之一的病患并非危重的救治对象,如发烧、扭伤等,并不需要进行急救。由于这两部分病人“挤占”了危重病人的急救用车,导致有限的急救资源未得到有效的配置,使得真正需用车的危重病人无法得到服务保障。

  上海急救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坦言,农工党市委调研报告中涉及120救护现状的确存在。平日救护中,有些是病人腿开刀后进入恢复期,但不能自行下地行走,在需出院、转院时,拨打120求助。有些年纪大的老人,风瘫、骨折、插导尿管的病人要去医院复诊,行动不自如,同样会拨打120。

  有知情人透露,各家医院其实也有急救车,但因无法进行急救职业注册,所以一些骨折等缺乏行动能力的病人从医院出院回家、转院时,只能拨打120。

  也有市民称,呼叫120去医院,3公里内只需60元,相比乘坐出租车去医院,费用差别并不是很大。因此,肯定首选120,起码全程有专业医疗护理。

  诸多因素制约急救能力提升

  据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上海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的急救站点从原来的58个增加至现在的116个,平均每两个街道(乡镇)就拥有一个急救站点;救护车从原来的240辆增加至目前的616辆,平均每4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急救服务量快速增长。据统计,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万人,占总人口的25.7%,老年人口占急救服务对象的60%以上。近十年来,全市急救业务量每年增幅都超过了10%,2012年达59.5万车次,创历史新高,位居国内各大城市之首。

  除了需求量增加外,原有的急救医师队伍出现了人才流失的不稳定现象,制约了急救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记者了解到,急救医师的收入待遇普遍不高,职业发展空间更是有很大的局限,愿意从事急救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原有的急救医师队伍也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造成上海急救医师的缺口较大。

  长宁区急救站的一位急救医师说,腰椎损伤和胃部疾病成为急救工作者的职业疾病。夏季出车高峰里,每辆急救车是12小时一个班次,平均1个小时出一车,包括接受指令、现场救治、护送到院、院内交接、整理消毒、书写病史等等,每天吃两顿饭和上厕所的时间加起来至多只有半个小时。

  多管齐下“抢救”院前急救系统

  如何改变目前120救护无车可派困境?

  农工党市委提出,应多措并举,建立分层救护体系。根据人口密度完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点的全覆盖,例如在人口高密度区实现每2至3平方公里或7万常住人口设置一个急救站,由急救工作人员在现场第一时间完成分层医疗判断,有需要紧急救助的危重病人直线报送急救中心,并进行初步急救、安抚病患的工作。同时,在急救中心设立危急急救、康复转运、基础急救三个网络,由120根据现场急救员的报告按照情况分层提供救护。

  针对急救医师紧缺的顽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管理处副处长倪卫杰表示,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急救医师的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这一岗位的吸引力,使急救事业留得住人。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药界动态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