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3 17:56 来源:网友分享
夏季来临,中医的“冬病夏治”又掀起了高潮,其中的“主力军”就是众多的哮喘患者。这是由于哮喘是典型的“冬病”,入夏后随着自然界和人体阳气上升,病情进入“缓解期”。中医在千年实践中总结的“冬病夏治”的方法,即是充分利用夏季“阳盛阴衰”的自然规律,为人体培养足以对抗秋冬“阴邪”的“正气”,有效控制哮喘在秋冬的反复发作,让患者摆脱食不知味,睡不安寝的痛苦。因此对于患者而言,“夏治”哮喘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缓解”不等于病好了
中医将哮喘俗称为“寒痨症”,已有长达千年的防治经验。中医指出,哮喘患者往往体质虚寒,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种内在的寒气极易使肺、脾、肾三脏受损虚弱,导致“痰饮伏于内,胶结不去”。每到冬天,阳气不足的哮喘患者还极易受外界寒邪侵扰,“内外夹攻”,使“宿痰”为内邪引动,脏腑为外邪侵入,就会引起反复发病。而到了夏季,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哮喘复发的诱因“寒邪”减少,哮喘症状便会“减轻”或者“消失”。其实这并不代表“病好了”,只是处于病情的缓解期,病根并未真正去除。
利用夏天补阳扶正
哮喘的“冬病夏治”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天人合一”、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即将季节及气候特点和人体自身特点相结合,将两者优势最大化。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人的经络相对通达,气血也较充沛。顺应这一“阳盛阴衰”的有利时机,加上中医“补阳”的推动作用,就能最大限度的给虚寒体质的哮喘患者补充足够的阳气,驱风祛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修复因虚寒受损的脏腑,并同时为秋冬储备足够的抗寒抗病能力,使哮喘患者在秋冬季“正气内存”,不易为寒邪所侵,不再受哮喘复发之苦。
“冬病夏治”解决病根
不少患者冬天发作就跑医院,夏天缓解就掉以轻心,这是哮喘反复发作根本原因。目前国际医学界公认哮喘是”三大必须终身用药疾病之一”,因此,除了早发现早治疗,夏季缓解期的坚持治疗尤为重要。中医对于哮喘的“冬病夏治”秉承的便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指出在夏季哮喘缓解期,从补肾、润肺、健脾入手,结合祖国医学哮喘“治本”原则和现代医学优势,改善病人体质,调节免疫功能,针对的是哮喘秋冬复发的“根源”。只有哮喘患者在缓解期坚持对“病根”的长效防治,才能真正起到防复发的作用,这是从根本上控制哮喘的重要保证。
1、冻疮
该病多在寒冷季节发作。患者可在三伏时节进行治疗。方法是:取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将上药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剂,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
2、呼吸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肤属肺所主,也属于广义的呼吸系统。也就是说,吃冰冷的东西或衣服穿少了,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样的道理,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遇冷或冬天容易发作。再加上现代人往往用”抗生素“来治疗呼吸道疾病,导致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咳喘。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尤以小儿、老人最易受邪。从肺辨治,根据病情,每个人敷贴选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小儿哮喘重在治脾,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泡为度。
穴位敷贴治哮喘类疾病的膏药,主要采用白芥子、肉桂、细辛、生姜汁等天然中药。
3、过敏性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结肠炎等。
总的来说,过敏性疾病大多属寒性体质,根据中医”寒则热之“的治疗原则,要用热性药、补气药进行治疗。其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不是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季节,为缓解期。因此,此时治疗是一种治本的方法。
过敏性鼻炎,中医叫”鼻鼽“,冬春二季比较容易发作。过敏性鼻炎在夏季往往处于缓解期,夏季是人阳气最旺盛之时,同时也到了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因此过敏性鼻炎在夏季可以选择穴位敷贴治疗,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伏贴。
三伏天在相关穴位用温热、补虚药物敷贴治疗,能补益脾肺,调节脏腑,刺激经络,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
用针灸来冬病夏治,可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胃肠道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胃肠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症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虚寒性胃痛和腹泻病人容易在冬季因受寒而发作。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看,人在夏季其实脾胃很容易虚弱,如果贪食冷饮,常待在空调房,会损伤脾胃。
因此,脾胃虚寒的人如果吃寒凉的东西,容易腹痛。平时易手脚冰冷的人,大量喝凉茶后易腹泻。这类人群,即便在夏季,清晨或夜里温度较低时,也应及时加衣避免受凉感冒,尤其不要把空调温度开得太低。
按照中医的分类方法,胃病主要有三大类: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病、肠胃湿热引起的胃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方法。
怎么知道自己是胃寒还是胃热呢?平时怕冷、口淡不想喝水、冬天四肢冰凉、胃口不好、常感疲倦无力,容易腹泻的,多数为脾胃虚寒之人。而经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或排便黏滞不畅、脾气暴躁的,多为胃热之人。脾胃虚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较好。
5、风湿类疾病
适合冬病夏治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痹病,冬季受寒时加重,病情不断反复及加重。
风湿骨关节病,在中医统称”痹症“。中医上说,”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痹“,意思是寒冷、潮湿、季节气候变化,都会引起风湿类疾病发作或加重。夏天阳热之气,对风湿类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因此,这时冬病夏治,配合辛温之药以治疗,效果蛮好。
冬病夏治适用于感受风寒、外伤,长期慢性劳损而受寒加重的风湿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症等。这些疾病遇冷加重,属风寒湿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有一种长蛇灸,专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中药穴位贴敷防治咳喘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于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是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毛囊、汗腺等,通过经络,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直达病所,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将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咳喘,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是选择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做成贴敷制剂,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防治咳喘符合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它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发作期咳喘病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咳喘病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延长咳喘病的发作间歇时间,达到截治病根、驱除夙根、标本兼治、扶正固本、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从而防治哮喘病。因为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口服用药,与口服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长大了哮喘就可以自然痊愈,往往忽视了对儿童哮喘的治疗,以致病情反复发作,直至长大成人仍为哮喘所扰。“冬病夏治”的方法中,以穴位敷贴最易被患者及家长接受,临床上应用穴位敷贴来治疗儿童哮喘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据报道,有效率约为80%~90%。
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敷贴的时间较短,穴位敷贴疗法的时间性要求较严,治疗时间为阳历7~8月,在头伏、中伏、下伏第一天敷贴,则疗效最佳,因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敷贴的穴位一般取定喘、肺俞、脾俞等背部穴位。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补益肺气;敷脾俞可调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敷贴时间依患者的耐受度为限,一般每次2~3小时,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时间。敷贴当日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品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什么是“冬病”
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什么是夏治
“春夏养阳”,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原因
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冬病夏治的方法
三伏贴是以温热的草药贴敷在特定穴位,以扶植体内正气的传统三伏天治疗方法。连续贴灸三年,利于将冬天的陈寒顽疾从根子上祛除。
所以,冬病夏治要切记,不要错过了,留下“冬病”哦!
温馨提示:
当患者在治疗哮喘时一定要保持持续性用药,切勿因为病情稍微好转就放弃用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