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贴敷疗法有哪些特点

2017-07-06 16:41 来源:网友分享

一、贴敷疗法的历史追溯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前人大量有关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后有了文字上的描述。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疮口外敷的有"傅"、"涂"、"封安"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到了周秦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虽无完整体系和专着出现,但其治疗思想已经形成,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不少穴位敷药疗法,并为人所熟知和广泛采用。

  清代,可以说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着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急救广生集》在公元1805年问世,是第一部中医外治方面的专着。该书是程氏数十年精心类聚,参考400余种医书,集清以前历代外治疗法之大成,选粹嘉庆之前千余种外治方法。补录了239种疾症,共10卷,计收病症400余种,载方1500余首,该书详细记载了用贴敷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饮食忌宜""戒色欲"等,并在卷3末附录了药用引节要、用药戒、制剂法等六篇,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鼻祖,时至今日仍为临床沿用、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尚先历时数十年,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着成举世闻名的《理瀹骈文》一书。其中把贴敷疗法治愈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并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为后世应用中药外敷法开拓了法门。

二、贴敷疗法的近代发展

  建国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的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大提高了贴敷疗法在临床应用上的实用价值。据近IO年来粗略统计发现,关于贴敷等中药外治的专着及文章约2000余篇,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对贴敷的外治疗效和推广应用,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由于贴敷疗法主要是运用中药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等的吸收发挥作用的,所以现代医学对吸收机制的认识也对提高外治疗法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贴敷疗法等中药外治方法注入新的活力由于贴敷疗法大多局限于广义上的外敷,故而人们在治疗器具新方法的研究中,主要从促进药物吸收和多种方法协同使用的角度着眼。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贴敷外治协同应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其中利用声、光、电、磁等原理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也普遍应用。此外,外治剂型不断涌现,建国后出现的中药硬膏剂,是对中医传统薄贴的发展,由橡胶及配合剂组成基质,再加上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制成。如麝香虎骨膏,对肌肉劳损、扭挫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晕车船等有较高疗效。再如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膏药,镇痛时间可达3~6小时。现代生活中,人们利用贴敷疗法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起来,制造出药物背心、内衣、胸罩、腰带、护肩、护膝等药物保健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三、贴敷疗法的特点

  途径直接

  一、途径直接,作用迅速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用药安全

  二、用药安全,适应症广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使用简便

  三、使用简便,易于推广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药源广泛

  四、药源广泛,价廉效广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稳定可靠,副作用少

  五、稳定可靠,副作用少。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四、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 “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 “自灸”,现代医学称为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腧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一)药物的选择

  ①多为辛窜开窍、通经活络之品,即刺激性较强的一些药物,如冰片、察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韭之类。

  ②多为厚味力猛、有毒之品,且多生用,如生南星、生半夏、甘遂、巴豆、斑蛰等。

  ③补药多为血肉有情之物,如动物内脏、鳖甲、卿鱼等。

  ④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二)操作方法

  ①蒜泥贴敷 将大蒜 (紫皮蒜为佳)捣成泥状,取3-5g贴敷在穴位上。敷鱼际穴上治疗咽喉肿痛;敷合谷穴上治疗扁桃体炎;敷养老穴上治疗牙痛;敷涌泉穴治疗咳血、A血;用大蒜擦脊背治疗肺结核。

  ②斑鳌贴敷 斑鳌对皮肤刺激作用强,发泡大,将斑鳌浸于醋中,10天后擦抹患处,或斑鳌适量研末,以甘油调和敷于穴位或患处。用于治疗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癣证。

  ③白芥子贴敷 将白芥子研末,水或醋调为膏状,每次用5-10g贴敷穴位上,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细末lg,放置直径为5cm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敷在穴位上。发泡作用显著,用于治疗阴疽、哮喘、肺结核空洞、膝关节肿痛等。

  ④毛茛叶贴敷 毛茛又名老虎爪草。取其鲜叶揉烂,敷于穴位或患处。初感局部热辣、充血,隔夜即发生水泡。如以小块敷于寸口或内关、大椎,可治疗疟疾;风湿性关节炎可敷于局部。发泡后,局部有色素沉着,经久消退。

  ⑤威灵仙贴敷 取威灵仙叶 (以嫩为佳)捣烂成糊状,加入少量红糖搅匀备用。治痔疮下血贴足三里;治急性结膜炎贴太阳穴;治扁桃体炎贴天容穴;治百日咳贴身柱穴等。

  ⑥旱莲草贴敷 取鲜旱莲草捣烂敷穴位上。如敷大椎治疗疟疾。

  ⑦甘遂贴敷 取甘遂适量研成粉末,敷穴上用胶布固定。敷大椎穴,主治疟疾。

  ⑧吴茱萸贴敷 取吴茱萸制成粉末,用陈醋调和。敷于涌泉穴,1日换1次,治小儿水肿。

  ⑨蓖麻子贴敷 取蓖麻子适量去外壳,捣烂备用。敷涌泉穴,治疗滞产;敷百会穴,治疗子宫脱垂。

  (三)适应范围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主治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腕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消渴、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四)注意事项

  ①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②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③敷药后要注意固定,以免药物移动或脱落。

  ④能引起皮肤发泡的药物不宜贴敷面部。

  ⑤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⑥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⑦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⑧皮肤过敏的病人不宜使用本法。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生活保健养生大全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