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会带来哪些健康隐患 冬季起床时要注意的问题

2017-07-29 11:00 来源:网友分享

一、冬季常出现的健康隐患有哪些

  一.感冒:日常生活中感冒是多发病,尤其在冬春季节,它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并发其他疾病,如急性肺炎、冠心病、肺心病等,因此必须重视感冒的防治。首先应防寒保暖,冬季天气变化无常,所以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并及时添加衣服和被褥等,避免因着凉而诱发感冒。其次每天可进行一些活动量比较适宜的运动,适当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需要注意的是有晨练习惯的人应将晨练时间推迟,可以选择在午后锻炼。还应注意居室通风换气,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清新,避免空气污浊引发呼吸道疾病。最后,机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老人孩子,可接种肺炎疫苗或流感疫苗以预防感冒等病。

  二.心脏病:天气寒冷可引起小血管的痉挛和收缩,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血液黏滞度增高,因而心脏负荷加大,容易引起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塞发生,因此严寒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日常生活中,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病史的老年人,一定要防寒保暖注意添衣勿受凉,气温骤降时最好不要外出。平时遵医嘱服用的降压、降糖、降脂、溶栓、扩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常规用药都要按时服用,以免突发意外。还应定期去医院进行心电图、脑血流图等检查,还可经常去社区保健站进行血压和血脂的检测。在饮食上,要低盐低脂,及时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忌烟酒,多吃一些绿色、黄色果蔬,增加血管韧性和弹性,以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三.肺部疾病:冬季肺病保健常识对于每个肺病患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冬季是肺心病的高发期,寒冷、干燥的空气可引起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增加,气体交换受阻,使病情加重或恶化,很可能会发展成为呼吸系统衰竭以及心脏衰竭的严重后果。凡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心病的人,进入冬季后,注意体温和痰液的变化,如体温不正常且脓性痰量增多,提示有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就医。还要特别注意预防和减少感冒的发生。要保护好呼吸道和胸部不受寒冷的侵袭,外出时要围上围巾、戴好口罩帽子,平时要多喝开水,戒烟酒,防止呼吸道过于干燥,房间里最好定期用食醋蒸熏,以消毒杀菌。

二、寒冷冬季会带来5种身体变化

  变化1:浑身发抖

  冷风一吹,全身肌肉会紧绷起来。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目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缓解寒冷。这在医学上称为“战栗性产热”。在寒风中冷得跺脚,也是基于此原理的本能反应。

  变化2:身体末梢冰冷

  外界温度过低时,更多血液会流向身体中心,给重要脏器供应氧气和养分,手指、脚趾、耳朵等末梢部位就会因为血流减少而感觉寒冷。所以外出时应带上耳罩,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鼻子;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带好手套;胸背部贴身衣物穿暖些,有助于让血流均衡分配,保障身体末梢供血。老人、孩子等体弱人群尤其要注意四肢保暖。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先搓搓手,然后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不宜直接用热水或热物敷贴。

  变化3:流清鼻涕

  正常人每天分泌数百毫升鼻涕,它们会顺着鼻黏膜纤毛运动的方向,流向鼻后孔,再到咽部,另有一部分蒸发或干结了,因此平时不会有鼻涕流下来。但当冷空气进入鼻腔,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就会出现流清鼻涕或鼻孔黏液现象。这属于鼻子对冷空气敏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冷天出门戴口罩,可以减少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机会。每天用冷水洗一次脸,能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流鼻涕时可用温盐水冲洗鼻子,同时按摩鼻翼。如果稍有冷空气就不断流鼻涕,且持续时间很长,到室内也不好转,要怀疑是鼻炎导致,建议到医院就诊。

  变化4:心脏负担加重

  在寒冷时,为给身体供应能量,心率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低温时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为降低风险,建议:第一,洗澡前先调高浴室温度,避免冷刺激;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第二,多喝水,多吃蔬果,少食大鱼大肉,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第三,注意生活细节,比如体位变化时慢一点,别快速起身。第四,留意心脏“受凉”预警信号。如劳累时突然出现左胸部疼痛或压迫感;突然感到心慌心悸、眼前发黑,有要跌倒感;呼吸急促、一呼一吸拉长或喘不过气;熟睡过程中突然惊醒,胸闷、呼吸不畅等。

  变化5:呼吸急促

  顶着寒风行走有时会喘不上气、不停咳嗽、恶心想吐。倪冬梅说,这是因为寒冷干燥的空气会让鼻子发干,刺激咽喉部位,还会使小气管收缩,以致出现呼吸道应激反应。冬天外出要护好口咽部,尽量用鼻子呼吸,避免冷空气侵袭;平时注意补水,每天不少于七八杯,蜂蜜水有润燥功能;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肺食物;家中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恒定。

三、冬季起床不得不注意的4件事

  起床太猛

  有些人一听到闹钟声立马就坐起来,小编不禁表示佩服佩服。但是,适当赖赖床才是对的。人在睡眠时,血压比较低,刚苏醒时,血压会快速上升,尤其是部分有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起床过快、过猛,可能会造成血压突然升高而引起脑血管破裂等严重疾病。也有部分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如果体位变动过快,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出现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或是晕厥。建议起床坚持“221”原则,即刚苏醒时,睁开眼在床上躺2分钟,起来后坐2分钟,坐到床边等1分钟再站起来活动。

  盲目早起晨练

  冬季室内外温差在逐渐加大。有些人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了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建议大家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4点左右。健身操、太极拳、快走等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盲目过度锻炼也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不爱喝水

  早上起床喝温水的好处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清晨的血液比较黏稠,容易形成血栓。起床后,应尽早喝一大杯温开水,这样能较快稀释黏稠的血液。水10分钟就可通过胃和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减少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便便太用力

  晨起时,血压本来就高,如果用力排便,腹压增大,血压会更快地升高,如果患者本身脑内小动脉硬化,一用力就可能发生脑内小动脉的破裂出血。出现大便干燥、排便不畅时,千万别过度用力或屏气,或一边屏气一边过度用力,生活中应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香蕉等,实在不行应去看医生,使用治疗便秘的药物。

四、冬季饮食常出现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感冒喝鸡汤补营养

  鸡汤是冬季进补的常见汤水,鸡汤中有一种特殊的营养成分,能够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所以在身体健康时喝些鸡汤,对于呼吸道炎症能起到预防作用。“但是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感觉到快要感冒或者感冒已经发作时,喝鸡汤反而会加剧病情发作,并不建议在这个时候喝鸡汤。所以是否喝鸡汤补充营养要视情况而定。”

  误区二:胡萝卜榨汁喝补维生素A

  为了能方便快捷地补充维生素A,一些人喜欢把胡萝卜榨汁饮用,这种做法并不利于维生素A的吸收。“因为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只有在有脂肪的情况下才能被人体吸收,与其榨胡萝卜汁,还不如加些油或者肉片和胡萝卜一起炒,这样才能帮助人体吸收”。

  误区三:大鱼大肉后立即喝茶助消化

  不少人在打火锅之后都会喝上一杯茶,认为这样有助消化。火锅料中常见的羊肉和牛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而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和蛋白质结合会形成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沉淀物,使肠道蠕动减慢。所以,在大鱼大肉后立即喝茶不仅不能助消化,反而还可能引起便秘。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生活保健养生大全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