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5 06:21 来源:网友分享
一般在吃了东西后就会出现恶心想吐的情况,而引起这种情况就是肠胃不好引起的,我们知道,肠胃本身就是很脆弱的,而在吃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后就会出现恶心的想吐的情况,也比较容易造成肠胃不舒服,特别是吃了一些刺激性的东西后就会更加的受不了,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才好。
还有就是在生活中的饮食不卫生引起的,特别是有些人比较喜欢去外面的餐馆吃东西,我们知道,一般外面做的食物都比较不干净,特别是有些人喜欢吃一些辣条之类的东西,而辣条也是非常不干净的,特别是在生活中要少吃才好,因为吃多了就容易造成恶心想吐的情况,严重的时候还会拉肚子,要多注意才好。
也有些人是因为在生活中的饮食不当造成的恶心想吐,而这种时候最好的是要注意饮食,最好的是要少在外面吃东西,而自己多喝些粥才好,特别是自己要注意少食多餐才好,严重的时候也可以服用一些法莫替丁片进行治疗,这样才好。
原因一:
因为感冒所以身体不适所引发的想吐。如果是胃肠型的感冒就容易引起恶心想吐,也就是是感冒引起的肠胃不适,胃口不好,东西吃少了,胃酸分泌多了,就会感觉恶心,想吐。
原因二:
可能是肠躁症,有的人在吃早餐时也会想吐,但吃完后就会好一点。肠燥症病人的典型表现就是排便的困难,正因如此,积蓄在胃肠道的食物会越来越多,于是患者会感到很难受,觉得恶心,想吐。
原因三:
胃病,其实恶心是一种主观感觉,是想将胃内容物经口吐出,通常是呕吐的前驱症状,这种感觉主要是在咽喉部和上腹部。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都容易引起呕吐是指胃内容物经过食道从口中排除的现象。当某些刺激性事物经入胃内时,人体就可以通过呕吐将这些物质排除,对人体产生保护作用。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因为胃病引起的呕吐通常先会出现恶心。
如果都不是以上原因的话,那么引起您吃完饭后恶心想吐的原因就另当别论了,这时,建议去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
(1)乳食积滞:呕吐物多为酸臭奶块或不消化食物,口气臭秽,腹部胀满,泻下酸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山檀、神曲、半夏、陈皮、炒谷麦芽(各)、莱菔子、枳壳各10克,胡黄连6克。
中成药:小儿化食丸每次1丸,每日2次;加味保和丸,每次3—6克,每日2次。
(2)胃热炽盛:食人即吐,呕吐物酸臭,口渴喜饮,唇干面赤,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泻胃热。
方药:生石膏(先煎)25克、黄连1.5克、生地10克、升麻6克、丹皮6克、姜竹茹10克、姜半夏6克、制军10克。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脾胃虚寒:病起较缓,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残余乳食,无明显酸臭味,面色觥白,神倦肢冷,或腹痛绵绵,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胃和中。
方药:丁香3克、吴萸6克、干姜1克、小茴香6克、白术10克、太子参10克、炙甘草3克。
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2-1袋,每日2次。
(4)肝气犯胃:呕吐酸水,或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醋柴胡、陈皮、半夏、吴萸、川朴、山栀各6克,黄连1.5克,白芍、荷叶各10克。
中成药:舒肝丸,1/2—1丸,每日2次。
(5)惊恐扰气:多发生于跌仆惊恐之后,频频恶心,呕吐清涎,面色乍青乍白,心神不安,夜卧惊惕,舌淡红苔白,脉弦数。
治法:镇惊和胃。
方药:丁香、生姜各3克,半夏6克,钩藤、茯苓、远志、白芍各10克。
一、小儿服药时也容易引起呕吐者
在喂药液时,药液不要太热,太冷;难喂药的小儿也可采用少量多次服用法;必要时也可服一口停一会儿然后再服用。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面部、颈部皮肤,更换被污染的衣物、床单。
二、先天咽反射比较敏感易呕吐
有些孩子先天咽反射比较敏感,容易引起呕吐;表现为一有感冒就容易出现呕吐,所以在看医生的时候应当与医生讲明,这时候应当吃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的实物,吃得不要太饱,一般是平时饮食的一半左右。
三、提倡抱起喂奶不易呕吐
提倡抱起喂奶,必须卧位哺乳时,采用头高脚低位。母乳喂养者,每次哺乳前温开水擦洗乳头,并以四指托起乳房,拇指置于乳头上乳晕处,减慢乳汁的流出;人工喂养者每次哺乳前开水泡洗奶具,奶液充满奶头后在给予哺乳,乳头孔不易过大。哺乳后直立抱起并拍背,使新生儿将吞咽的空气排出,哺乳后不易短时间内抬起下肢更换尿布。
四、提高免疫力可以预防呕吐
对于容易呕吐的孩子尤其是感冒后或者咳嗽后呕吐的,应当在平时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或者服用牛初乳、转移因子以预防感冒;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太饱;食物一定要新鲜卫生;不要给患儿吃过于辛辣、熏烤和肥腻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