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之后限塑令为何名存实亡?

2017-06-19 06:58 来源:网友分享

  一边是白色垃圾漫天飞,一边是大袋小袋任性用。“限塑令”如风过耳,似乎难以记起。
  这几天,全世界都在聊一只叫蒂娜的澳洲海龟,它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救活它的兽医发现:蒂娜的肠道里满是塑料碎片。有数据称,澳大利亚人每年会把约8000万塑料袋扔向海洋!地球是平的,白色污染当然不只是别国的事情。一项中国海洋鱼类的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中,90%的鱼类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似乎有人的地方,就有白色的“风景”。国家邮政局数据称,2016年我国一共产生300亿个快递包裹,2018年将达到500亿个。此间产生的包装盒、塑料袋及辅助包装材料同样也是天文数字,这还没算商场超市和地摊菜场里铺天盖地的塑料袋。
  2008年6月1日,中国“限塑令”正式实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据说当时,全国仅每天买菜就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
  倏忽9年过去,限塑令虽雷声隆隆,却终究成了“沾衣不湿杏花雨”——塑料袋还是越来越多,白色垃圾也越来越烦人。这个“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成了环境保护中的头等难题。危害路人皆知,办法束手无策。作为风靡全球的“购物神器”,现实归谬了一刀切政策的美好设想。
  “限塑令”名存实亡,细究起来有两个困局:一是执法难。市场主体千千万,数量有限的执法人员不可能要求所有做买卖的都“有偿提供塑料袋”。取证难、执罚难,结果就是你限你的、他用他的。
  二是观念难。用惯了塑料袋的便利,消费者主观上很难形成主动带布兜购物的习惯。大道理和小便利pk的时候,私利私欲很容易占上风。于此而言,期待商家以牺牲客户偏好、消费者牺牲购物便利来承担少用或禁用塑料袋的公共责任,是过于天真了。一言蔽之,“限塑令”名存实亡,说到底,是在缺乏环保替代品的前提下,指望高成本的抽象道德责任达成环保愿景。
  全球而言,“限塑令”从不是孤军奋战的:比如对于自备购物袋的消费行为,英国有积分奖励、美国或可抵税等。这些实惠的细节,解决了“限塑令”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尴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让限塑成为公民自觉,还得从文明进程和现实考量出发,既要有罚在痛处的板子,还得有奖在明处的糖果。在互联网+时代,“限塑令”要复活起来,监管固然要给力,公共治理更要有情怀、讲智慧。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生活保健养生大全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