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08:04 来源:网友分享
进入7月,湖南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境内部分河流超出警戒水位。据气象部门分析,今年入汛以来,湖南省最强降水过程即将登场。近日,全国各地出现接连不断的暴雨,面对暴雨过后的积水,很多网友选择脱掉鞋子、挽起裤腿在雨水中行走,而广大女性朋友脚上的凉鞋,也不得已全部浸泡在水中。专家表示,暴雨过后,在雨水中行走后,一定要清洗皮肤,防止引发皮肤疾病。
入夏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区连续遭受强降雨袭击,灾情十分严重,在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灾后疫情传播的隐患。在洪水退后,大家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滋生和蔓延? 专家表示,洪灾过后,防传染病暴发关键是做到“四要”。
暴雨内涝注意预防皮肤病
渍水足
下肢长期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可能受到损伤,因而容易受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如若下肢原来就有皮肤病,则更容易恶化和出现继发感染。破损的创口长时间浸没在低渗的渍水中,更易导致下肢肿胀、溃烂。这种病在渍水期间较易发生,姑且就叫做渍水足。特别是患有足癣、湿疹、皮肤擦伤或蚊、蚤、蠓、蚋或白蛉子等吸血昆虫叮咬后的搔伤,以及患有各种过敏性皮肤病或其它下肢皮肤疾病时,则瘙痒常常是最初的症状。长期在污水中浸泡可使原有皮肤病变加重,并可能发生继发感染,出现局部的疼痛现象;或因抗洪所需,下肢长期浸泡渍水中,则使病情愈趋严重。此时,除局部疼痛加重外,还伴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少数抵抗力差的人可以发展成败血症。因此,应积极防治,防止渍水足恶化。
手、足浸渍
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和长时间在水中作业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浸渍发白、脱白色腐皮和渗液,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足指(趾)间。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外出时穿防水长筒靴是较好的预防方法。尽快局部清洗后保持局部干燥,可用扑粉 (一般市售爽身粉即可)扑于患处,或于轻度糜烂处用3%硼酸溶液或8万U/100ml庆大霉素盐水湿敷,待糜烂痊愈后再用一些保护性软膏涂擦便可。
夏季皮炎
梅雨季节,此时已为夏季,长时间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加上洗浴条件差,容易发病。在身体暴露部位可产生红斑,脱屑,表面常常出现许多红色的针帽大丘疹,明显瘙痒,严重的皮损部位疼痛,烧灼感,甚至出现水疱和大疱等。此种病况主要与气温高有关,故在户外作业时穿戴好防护衣帽可避免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生应避免高温及户外作业,可于发病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扑粉,可明显减轻不适感。
外阴(阴囊)皮炎
是发生于外阴(阴囊)及邻近部位的皮肤红斑、糜烂、渗出性皮肤病,长期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抢险队员中较常发生,俗称烂裆。其原因为长时间浸泡水中,穿着浸湿的长衣裤,致阴部长时间不透气所造成。减少渍水中浸泡时间,适时更换内衣裤,保持外阴部位的清洁干燥是预防该病的最好办法。一旦发生该病,尽量避免水下作业,外用扑粉或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等,每日两次可很快好转。
湿疹
患有下肢湿疹者的双腿长期泡在温湿污浊的水中,此时下肢湿疹的皮肤更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可在原有红斑、丘疹等基础上出现糜烂、渗液,严重者出现水疱,甚至肿胀。患者除了瘙痒明显加重外,若得不到治疗或处理不当,则会出现继发性感染,而一旦感染,处理起来较为困难。预防可在下水前外涂防水油膏,浸水后可用1/5000~8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双小腿10分钟左右,然后再用洁净水洗净凉干。湿疹一般采用局部外用3%硼酸溶液或8万U/100ml庆大霉素盐水等溶液湿敷,待皮损干燥后外用激素类软膏等外搽。皮损较多,症状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伴有感染者,则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积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其他外伤
在渍水中,可能存在着各种利器或树枝等硬物,造成皮肤的损伤,一旦发生,应积极处理。此时,应对创面予以清洗、消毒,同时,外用抗生素外用制剂,如果发生进一步的感染,一定要立即就医,由专科医生予以系统抗生素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李慎秋)
洪灾过后 防传染病暴发做到“四要”
1.一要注意饮食卫生安全
灾区现在正值夏季,湿度大、温度高,食品很容易受到细菌、霉菌及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所以注意饮食卫生非常重要。一是不要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如被水淹过或受其他原因污染的面粉、挂面、饼干、面包等。二是加强对集体食堂、食品原料、食品容器的卫生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污染,切断污染途径,不要用非食品包装袋和容器装运直接入口食品。加强餐具的消毒,把洗净的食具放在沸水中,煮沸5分钟。也可按1千克冷水加1片或1匙漂白粉精的比例配制消毒水,食具在消毒水中浸泡3分钟即可使用。配制消毒水不能用热水,否则会使漂白粉精中的氯气挥发失效。
2.二要加强环境水源消毒
要及时修复被洪水淹没的公厕、垃圾收集站点的设施,并进行消毒处理。粪便处理不好,极易污染水源,孳生蝇类。灾民安置点设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便要及时消毒掩埋。对清淤后的环境要喷洒消毒,对水灾致死的家畜、家禽等动物尸体要及时清理和掩埋或焚烧。对垃圾要及时处理,可燃物质尽量焚烧,消毒后深埋。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幼虫的污染,易引起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洪涝灾区搞好饮水卫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喝开水,不喝生水。要保持水具洁净,存水的用具如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
3.三要及时消灭灾后“三害”
大雨或是洪水过后,苍蝇、老鼠和蚊虫开始大量繁殖或出动,给疾病的传播带来诸多隐患。一是灭蝇,要清除过水后的垃圾死角,彻底消除苍蝇孳生地;旱厕及时清挖,家庭生活垃圾要注意装袋封存;.成蝇可采取菊酯类药物。二是灭鼠,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如鼠夹、粘鼠板、鼠药等单独或同时布放在老鼠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杀灭,切记千万不要使用剧毒鼠药,由于此时多水,剧毒鼠药更易引起难以估计的后果。灾后清洁环境、堵鼠洞、清除散落的生活垃圾是保证灭鼠效果的关键。三是灭蚊,灭蚊的关键是消除各种积水,疏通沟渠,主要是房前屋后、院落内的盆罐积水要清除,特别是饮料瓶、矿泉水瓶,量多,面广更应引起注意。
4.四要警惕各类传染病蔓延
根据以往的洪灾经验,在洪水退去后一星期左右可能是传染病暴发的高峰。一般洪灾过后最容易暴发的疾病应该是红眼病,其次是肠道类传染性疾病、接触类的传染病和病媒类传染病。红眼病学名叫做“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危害是传播速度非常快,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恐慌。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饮水、饮食传播,比如急性痢疾,其主要症状是腹泻,病人会觉得“总是拉不干净”,出现脓血便等等。痢疾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出现脱水、中毒性休克以及功能性的脏器损害等症状。预防接触性的传染病首先要勤洗手,其次就是不要和他人共用脸盆、毛巾等个人卫生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