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3 18:25 来源:网友分享
1.拥抱反射,正常小儿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生后3个月内不出现或生后6个月后仍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此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2.交叉伸展反射 小儿仰卧位,按住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并刺激此侧足底,出现另侧下肢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此反射生后即出现,正常情况下1个月后消失。若2个月后仍存在,支持小儿脑瘫诊断。
3.不对称颈紧张反射 正常情况下生后1个月以内明显,4~5个月时消失。小儿脑瘫小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此反射的存在阻碍了患儿翻身动作的发育。例如当患儿向右翻身时,头转向右侧,但随之右臂外展伸直,以致不能向右翻身。
4.握持反射 正常情况下2~3个月逐渐消失,痉挛型小儿脑瘫时持续时间延长,手经常呈握拳状。
正常小儿1个月扶成直立位时,小儿能竖头,4个月直立位时将小儿躯干向左右倾斜时头能保持正中位。脑性瘫痪小儿不出现此反射。正常4~5个月小儿扶成坐位时,如突然向一侧倾斜其躯体时,能伸出上肢,做支持躯体的姿势,而小儿脑瘫小儿不出现此动作。8~9个月的正常小儿能引出”降落伞反射“,脑性瘫痪小儿不能引出。
一、1周岁以内出现zks中枢性运动障碍的症状: votja博士根据其所提出的7种姿势反应检查结果,将具有发展为脑瘫可能性的小年龄组患儿暂时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因此,这一概念特指采用vojta 7种姿势反应检查异常的婴幼儿。
二、肌张力异常;
三、静止或运动时姿势异常:
1.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给婴儿穿衣服很难将手臂插入衣袖中,仰卧位时双下肢伸直,两腿交叉呈剪刀状;换尿布时难于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当下肢刚触及浴盆或水时,全身即僵硬呈角弓反张状。
2.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3.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4.头不稳定:如3-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5.扶站时尖足、剪刀步。
同时具备一和二或三,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即可诊断脑瘫。
一、锥体外系型(强直型):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不自主、无规则、不能控制和无目的的运动,睡眠时消失。婴儿时期肌张力较低,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儿童时期表现为手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肌肉震颤或强直,多为核黄疸的后遗症。
二、功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病变在小脑或其通路上,有时大脑也有损害。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婴儿期首先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不易引出。一般到第二年逐渐出现意向性震颤、步态不稳等小脑受损症状,但眼球震颤常不明显,智能可有轻度障碍。
三、手足徐动型: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手足徐动型约占脑性瘫痪的 1/5,主要病变也有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紧张或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的运动增多。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发音器官肌肉多受累,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患儿腱反射不亢进,巴氏征不表现阳性。
四、痉挛型: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性瘫痪的 2/3。主要病变在大脑破质运动区和锥体束。其特点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震挛和巴杉斯基征阳性。早期表现为握持反射增强。上肢症状较轻,两肘关节屈曲内收于胸前,腕和手指关节也屈曲,两手动作笨拙。
争取孩子的合作:在孩子兴致最高时教导孩子,最好结合游戏进行,因为这时候孩子和家长都快乐。训练的时间一次尽可能不要太长,对孩子进行训练的型式要多样。尽力诱发他的注意力,防止强迫。
不要有争吵发生:母亲训练指导孩子常常是急迫的,恨不得孩子一下就会走,会跑。如果发现孩子不用心,进步慢,常常会不耐烦、训斥、责骂,甚至打孩子,这是不对的。要遵循示范一等待一鼓励一等待一示范的原则,让孩子有足够时间去反应。当他完成一件事情,做好一个动作时,要立即给予鼓励。
遇到孩子反抗或消极反抗时,不要去理会他:例如他拒不吃饭的时候,不要生气,将饭菜拿开,等到下顿的时间才给吃,这样他会比你还着急。
必须有耐心和时间:脑瘫的孩子一定要在家长的耐心指导下,才能学会一点东西,否则他什么也学不会。例如四肢麻痹小儿可以教他点头和摇头表示“是”或“不是”,手不听使唤可以教他用脚来画画,家长要注意挖掘其潜力。
让孩子有成就感:例如用汤匙吃东西,可以抓住他的手,帮他握住汤匙,重复几次以后就可在食物拿到他嘴巴之前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这个动作,让他有一种自己完成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