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4 07:53 来源:网友分享
1、忧思恼怒 生气也会损伤胃。
2、饮食不卫生。有些病菌于肠道中会产生毒素,造成急性胃肠炎等胃肠道疾病。
3、饮水量太少或纤维素食物进量太少造成便秘 胀气。
4、生活作息不正常。还可能定时定量,造成肠道过于饥饿或过于饱食,导致肠道动作异常,长期可以使胃肠负担过重。
5、吃的太油腻,造成肠道不易消化。高蛋白质或高脂肪的饮食,易造成肠道菌群改变,不利于有益菌存活。如果油腻食物摄入过多,体内脂肪酶和蛋白酶就会不堪重负,直至耗竭。
6、吃的太快。会使咀嚼不到位,造成消化液和食物不能充分搅拌混合,因而不能进行充分的消化分解,对肠道造成伤害。
7、压力过大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就是肠道功能异常。如胃酸过多、减缓蠕动或加快蠕动等。胃酸过多会损伤胃粘膜,加快蠕动会造成频频腹泻,减缓蠕动会造成腹胀。
8、疾病引起:临床上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等,这类患者常常是以胃胀为主,由于胃肠粘膜的损伤,常以胃胀、恶心、食欲不振等形式表现。
9、少数患者是由于胃部手术后损伤胃络,耗伤气血,胃失其职造成胃胀。
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天枢穴: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连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由于饮食不慎或者其他原因,往往会出现想呕吐的感觉,但是有些人想吐却又吐不出来,这种感觉特别难受,若能使用正确的催吐方法使其吐出来,这会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下面我们来看看正确的催吐方法有哪些。
1、用硬羽毛、压舌板、匙柄、筷子、手指等搅触咽弓和咽后壁使之呕吐。此法简单易行奏效迅速,亦能在家庭中应用。如因食物过稠不能吐出、吐净,可嘱病人先喝适当的温清水或盐水。然后再促使呕吐,如此反复行之,直至吐出液体变清为止。
2、将食盐:克溶于200毫升温水中口服。以1:2000高锰酸钾100~300毫升口服,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
3、硫酸铜或硫酸锌0.3~0.5克,溶于150—250毫升温水中口服,若15~30分钟不发生呕吐,可再服一次。碘酊0.5毫升加水500毫升口服。
4、阿朴吗啡用于不能口服催吐药物的中毒者。成人皮下注射3~5毫克,可引起呕吐。
1、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2、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