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呕吐怎么办 中医巧治新生儿呕吐

2017-07-07 07:24 来源:网友分享

一、新生儿呕吐的三个原因

  1、喂养不当

  约占新生儿呕吐的1/4。

  喂奶次数过频、喂奶量过多,乳头孔过大或过小、乳头下陷,致使吸入大量生产空气,奶头放入口腔过多,刺激了咽部,牛奶太热或太凉,奶方变更和浓度不合适,喂奶病后剧烈哭闹,奶后过多过早地翻动小儿等,都容易引起新生儿呕吐。

  呕吐可以时轻时重,并非每次奶后都吐。

  呕吐物为奶水或奶块,不含胆汁。以上情况多发生在第一胎,系其母亲缺乏喂养经验所致,改进喂养方法则可防止呕吐。

  2、药物作用

  药物如果有着强烈的苦味的话,很容易刺激到新生儿的胃粘膜,从而引起新生儿的呕吐,一般多为中药的药剂会有你强烈的苦味。

  有些药物本身就可以引起新生儿的呕吐,例如红霉素、氯霉素、氧化钙等,一般情况下停止用药的话,呕吐现象就会自然的得到缓解。

  孕妇或乳母用到洋地黄和依米丁等时,药物会通过胎盘或者是母乳进入新生儿的体内,引起新生儿的呕吐。

  3、咽下综合征

  约占新生儿呕吐的1/6。

  正常情况下,胎龄四个月时消化道已经完全形成,胎儿吞咽羊水到胃肠道,对胎儿胃粘膜没有明显的刺激。

  在分娩过程中,如有过期产、难产、宫内窘迫或窒息,胎儿吞入过多的羊水、污染的羊水、产道中的分泌物或血液,可以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

  呕吐可以表现为生后即吐,喂奶后呕吐加重,为非喷射性呕吐。

二、新生儿呕吐的四种类型

  1、溢乳

  由于新生儿的胃是水平状态,贲门比较松弛,哺乳后很容易从口角出溢出奶水,但是不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一般出生后6个月左右就会消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呕吐。

  2、一般呕吐

  常伴恶心,每次吐得不重,多为胃内容物,多见于喂养不当、胃肠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的伴随症状,常见于内科疾病。

  3、反复呕吐

  无规律性,呕吐一般不含胆汁,主要见于胃食管反流。

  4、喷射性呕吐

  突然发生,呕吐量较大,随日龄增加呕吐物可为奶样、乳酪样,具酸腐味,不含胆汁。主要见于大量空气吞入、胃扭转、幽门梗阻。在颅内压增高性疾病时可呕吐大量含胆汁样液。

  呕吐物为泡沫粘液样,含血液者则为咖啡色液体。多于生后1~~2天内,将吞入的羊水及产道内容物吐尽后,呕吐即消失。

  如无其它并发症,小儿一般情况正常,不伴有发绀和呛咳,轻者不需特殊处理,重者用1%碳酸氢钠洗胃1~2次即可痊愈。

三、中医辩证治疗新生儿呕吐的三种方法

  1、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尚可加丁香、吴茱萸以和胃降逆,若脾阳不振,畏寒肢冷,可加干姜、附子,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丝,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

  2、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但呕吐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方药:麦门冬汤。

  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补脾和胃生津。若阴虚甚,五心烦热者,可加石斛、花粉、知母养阴清热;若呕吐较甚,可加橘皮、竹茹、枇杷叶以降逆止呕,若阴虚便秘,可加火麻仁、瓜蒌仁、白蜜润肠通便。

  3、外邪犯胃

  症状:呕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发生,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方药:藿香正气散。

  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疏邪解表,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共奏疏邪解表,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若风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以疏风散寒,若见胸闷腹胀嗳腐。为兼食滞,可加鸡内金、神曲、莱菔子以消积化滞,若身痛,腰痛,头身困重,苔厚腻者,为兼外湿,可加羌活、独活、苍术以除湿健脾,若暑邪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以解暑化湿,若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可吞服玉枢丹以辟秽止呕,若风热犯胃、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去桔梗之升提,加陈皮、竹茹疏风清热,和胃降逆。

四、新生儿呕吐的六个食疗方

  1、山楂糖。

  生山楂500克,生姜20克,白糖250克。将白糖加水煎成稠汁,入山楂末、姜汁 搅匀倒入盘中,晾凉切块即可。适用于伤肉食及伤乳食。

  2、山楂神曲粥

  山楂30克,神曲15克,粳米100克,红糖6克。先煎山楂、神曲,取汁去滓 ,后煮米沸开,和入药汁,煮成稀粥,加糖,趁热食。

  3、生萝卜捣碎取汁

  或萝卜子30克微炒,水煎频服。治豆类或面食所伤。

  4、生姜5片水煎片刻,少量多次服,或在牛奶中加姜汁3~5滴,止吐奶。

  5、鸡内金10克,炒麦芽10克,水煎,频饮。治一切饮食所伤。

  6、家庭常备中成药

  小儿消食片、小儿化积口服液等。

  给宝宝喂药常常让许多年轻妈妈手忙脚乱,有位妈妈说“每次给宝宝喂中药时都吐出来了,还哇哇哭半天,让我心疼得都跟着掉泪,如果中药是甜的就好了”。

  其实,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

  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新生儿向日葵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