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0 17:52 来源:网友分享
饮食适宜:1、宜吃清淡食物,多吃些蔬菜、水果。2、宜吃有清热作用的食物。3、宜多喝水。
宜吃食物:
西红柿,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含的苹果酸、柠檬酸和糖类,番茄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维生素B2和钙、磷、钾、镁、铁、锌、铜和碘等多种元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适量生吃
苦菊,苦菜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胆碱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适量生吃。
水果,苹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是很好的保健果品。每天1-2个
饮食禁忌: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忌食油腻烧烤食物。3、忌食温热性食物。
忌吃食物:
辣椒,辛辣刺激性较强,容易上火加重病情。胡椒、葱、蒜等也要避免食用。
白酒,性温辛散,有可能加重病情。不宜饮用。
桂圆,属于温热类食品,应避免食用。治愈后可以适量食用。
一、症状:
眼部病变表现为秃眉、倒睫、兔眼、秃睫毛、上巩膜炎、巩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葡萄膜炎。主要侵犯眼前部,眼后部的结构很少发生病变。
二、分类:
1.念珠状角膜神经病变:是早期重要的与神经有关的角膜病变,神经有局限性肿胀,呈念珠状(beading)。病变的神经中有成堆的麻风细胞及少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该病变可自行消退,也可因钙化而持续存在数年之久。
2.浅层点状角膜炎:是麻风病发病头10年中最常见的一种角膜病变。瞳孔区受累时则影响视力。自觉症状轻微,开始时病变常出现在颞上象限的近角膜缘处,上皮下基质内有小而分散的灰白色点状混浊。
3.血管翳性角膜混浊:麻风病发病后20年内,随着角膜炎的发展,血管向角膜中央生长,引起血管翳性角膜混浊。通过血行使更多的麻风菌进入角膜,产生新的浸润性病变,严重时可扩展到邻近的结膜。有时在新生血管网眼中形成“珍珠”样小麻风瘤。
4.角膜麻风瘤或结节:如发生,偶尔见于外侧角膜缘附近的上巩膜。结节可多发,甚至环绕角膜缘发生,但最常见、最大的结节多在外侧部角膜缘发生。结节若侵及全层角膜时,可发生硬化性角膜炎、角膜变性或各种慢性角膜病变。
发病早期结节性病变少见。这种病变多发生于晚期病人(20年或20年以上)。
1.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芽孢或荚膜。麻风杆菌动物接种,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垫中,初步接种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垫感染模型。1966年在Ress应用免疫抑制法,造成严重的系统性感染,使麻风杆菌的动物接种前进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 与 Storrs应用犰狳接种麻风杆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板健二等报告应用裸鼠(先天性无胸腺小鼠)接种麻风杆菌获得成功。麻风杆菌的人工培养,到目前还未获得公认的成功。因此,上工培养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2.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1)局部滴糖皮质激素或抗菌药眼水。
2)全身抗麻风药物治疗 口服氯法齐明(氯苯吩嗪)100mg,2次/d,氨苯砜(DDS)100mg,4次/d,可使病情得到控制,角膜浸润消退。
2.手术治疗:
1)有结节者或行单纯切除术,或联合角膜上皮成形术或自体角膜缘移植术。
2)晚期患者,视角膜病灶范围大小、深浅可选用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二、预后
1.早期诊断和强有力的联合化疗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麻风病的预后。
三、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