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真菌性角膜炎的症状是什么

2017-04-23 11:36 来源:网友分享

一、真菌性角膜炎有哪些饮食禁忌

  一、饮食适宜:1宜吃抗真菌的食物;2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3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芦荟。芦荟酊是抗菌性很强的物质,能杀灭多种真菌、霉菌、细菌、病毒等病菌,抑制和消灭病原体的发育繁殖。每天100-200克为宜。

  柠檬。柠檬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犹如天然的抗生素,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对患者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每天泡水喝300-500毫升为宜。

  银耳。银耳是属于滋补性的食物,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每天50-100克炖汤喝为宜。

  三、饮食禁忌:1忌吃刺激性的食物;如白酒、辣椒、花椒;2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猪油、肥肉、羊油;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年糕、粽子。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白酒。白酒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的,容易刺激导致患处充血,肿胀,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宜吃清淡的食物。

  猪油。猪油富含有大量的油脂,容易滋养细菌导致炎症感染,加重患者身体的病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宜吃低脂的食物。

  年糕。年糕是属于比较难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腹部胀满,营养物质吸收不良,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宜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二、真菌性角膜炎有哪些发病原因

  一般情况下,真菌不会侵犯正常角膜,但当眼外伤、手术或长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以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角膜炎症后及干眼症等,可使非致病的真菌变为致病菌,引起角膜继发性真菌感染;或当角膜被真菌污染的农作物如谷物、枯草、树枝等擦伤及角膜异物挑除后引起真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以曲霉菌多见,其次是镰刀菌、白色念珠菌、头芽孢菌及链丝菌等。

  1、一般特性

  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结构较完整,有细胞壁及完整的核。真菌分为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见于酵母菌类,以出芽方式繁殖。多细胞真菌大多长出菌丝与孢子。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两种形态互相转变,称二相性真菌,如球孢子菌等。

  各类真菌都可侵犯角膜,丝状菌是角膜的主要致病菌。各种多细胞真菌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真菌培养的要求不高,常用Sabouraud培养基就可生长,一般1~2周就可形成典型菌落。

  2.致病性

  真菌感染角膜有3种途径:

  (1)外源性:常有植物、泥土外伤史。

  (2)眼附属器的感染蔓延。

  (3)内源性:

  身体其他部位深部真菌感染,血行扩散。大多数学者认为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因为正常结膜囊内可以培养出真菌,检查阳性率高达27%,但不发病,只有长期使用抗生素,致结膜囊内菌群失调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使局部免疫力低下以及角膜的外伤等情况下,才引起真菌性角膜炎。

  3.正常角膜即使将培养的真菌液滴入眼内,

  也不会引起FK,只有在角膜上皮遭到损伤或眼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才会引起真菌机会感染。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

  (1)植物性眼外伤:

  以稻谷伤最常见,其次是植物枝叶擦伤和尘埃、泥土、砂石等异物所致。

  (2)糖皮质激素滴眼:

  长期应用不但可引起角膜表层点状糜烂,促进结膜囊内真菌异常增殖,还可导致眼部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真菌的机会性感染。

  (3)广谱抗菌药应用:

  长期局部和全身应用抗菌药,可引起结膜囊内菌交替症发生,促进真菌生长。

  (4)配戴角膜接触镜

  (软性角膜接触镜和0K镜)可直接因为角膜上皮糜烂或上皮擦伤引起真菌感染,也可以通过被真菌污染的保存液或清洁液引起感染。

  (5)长期抗癌药

  和免疫抑制药的全身应用可造成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真菌的机会感染发生。

三、真菌性角膜炎有哪些症状

  1、起病缓慢、病程长,

  常在伤后数天内出现角膜溃疡,病程可持续达2~3个月。刺激症状较轻。

  2.角膜溃疡因致病菌种不同,

  其形态不一致。早期溃疡为浅在性,表层有点状结节 样浸润,呈灰白色或乳白色混浊;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不平,有干性感,与健康角膜界限清楚。坏死组织无粘性,易取掉。深在型溃疡,除自觉症状较重外,表现形似“匐行性角膜溃疡”,溃疡面平而粗糙,呈“舌苔”或“牙膏”状,高起于角膜表面。基质有菌丝繁殖,浸润较为致密。因菌丝伸入溃疡四周而形成伪足,或在溃疡外围呈现出所谓“卫星”病灶。有时在溃疡边界处可出现浅沟。在溃疡向深部发展时,坏死组织脱落,角膜穿孔,或出现“露水”现象,可推测前房已消失。有时在坏死的角膜中,夹杂有虹膜组织,表示溃疡已穿孔。相对于细菌感染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发病和进展缓慢。早期的临床特征多表现为角膜上相对静止的病灶,但目前临床上滥用抗生素、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典型病程的真菌性角膜炎已少见,而常见到的真菌性角膜炎的浸润、溃疡发展已较快,有的1周内可感染到全角膜。所以不能以病程作为一个主要临床指标来判断是否为真菌感染。

四、真菌性角膜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1)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是从链丝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多烯类是目前抗真菌(丝状菌、酵母菌)活性最高的药物。多烯类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通透性和电解质平衡改变,导致真菌停止生长。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如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的细胞膜含固醇,故全身应用时可导致溶血和肾脏等器官的毒性反应。

  两性霉素B在临床上应用已久,静脉注射后血中的两性霉素约90%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不能透过血-房水屏障,且全身应用毒副作用大。眼用制剂在角膜内穿透性差,对深部角膜感染合并前房积脓者效果不佳。Kaushik首次报道两性霉素B 7.5~10µg前房内注射治疗严重黄曲霉菌性角膜炎合并前房积脓,1~3次注射后感染治愈,且未见角膜及晶状体毒性反应。

  两性霉素B滴眼在感染严重时,每小时1次,晚上用两性霉素B眼膏。临床常用0.1%溶液滴眼,每1~2小时1次,2%眼膏夜间应用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2)新型三唑类(Triazoles)药物:

  三唑类药物通过与细胞内的细胞色素P 450结合,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损害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使细胞内过氧化物大量堆积,造成真菌死亡。

  氟康唑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广谱、高效、安全的三唑类药物,动物和临床实验证实口服氟康唑对眼部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及球孢子菌感染有效。常用的有氟康唑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滴眼剂(或眼膏)为1%浓度,重症感染为每15分钟1次,结膜下注射0.5ml。氟康唑眼部应用刺激小,连续滴眼2个月,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伊曲康唑(斯匹仁诺,Itraconazole)为粉蓝色胶囊,内含100mg伊曲康唑。真菌性角膜炎的应用为200mg,1次/d,总疗程不超过3周。最常见副作用有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反应。

  (3)那他霉素(Natamycin):

  那他霉素是从链丝菌培养液中分离的四烯类抗真菌药物,为广谱抗真菌抗生素,对曲霉素菌、念珠菌、镰刀菌等均有效,抗真菌的原理与两性霉素B相同。由于那他霉素难溶于水,临床常用混悬液,但此液对角膜结膜通透性极差,因此,滴眼液仅用于治疗浅表的角膜感染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为5%混悬液或10%眼膏。一般不用于眼内注射,该药对视网膜有严重的毒性作用。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眼科五官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