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有哪些饮食禁忌 怎样治疗真菌性角膜炎_

2016-12-02 21:22 来源:网友分享

一、真菌性角膜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真菌性角膜炎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宜吃抗真菌的食物;2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3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

  芦荟芦荟酊是抗菌性很强的物质,能杀灭多种真菌、霉菌、细菌、病毒等病菌,抑制和消灭病原体的发育繁殖。每天100-200克为宜。

  柠檬柠檬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犹如天然的抗生素,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对患者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每天泡水喝300-500毫升为宜。

  银耳银耳是属于滋补性的食物,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每天50-100克炖汤喝为宜。

  饮食禁忌:1忌吃刺激性的食物;如白酒、辣椒、花椒;2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猪油、肥肉、羊油;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年糕、粽子。

  白酒白酒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的,容易刺激导致患处充血,肿胀,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宜吃清淡的食物。

  猪油猪油富含有大量的油脂,容易滋养细菌导致炎症感染,加重患者身体的病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宜吃低脂的食物。

  年糕年糕是属于比较难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腹部胀满,营养物质吸收不良,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宜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二、真菌性角膜炎怎样治疗

  (1)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是从链丝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多烯类是目前抗真菌(丝状菌、酵母菌)活性最高的药物。多烯类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通透性和电解质平衡改变,导致真菌停止生长。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如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的细胞膜含固醇,故全身应用时可导致溶血和肾脏等器官的毒性反应。

  两性霉素B在临床上应用已久,静脉注射后血中的两性霉素约90%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不能透过血-房水屏障,且全身应用毒副作用大。眼用制剂在角膜内穿透性差,对深部角膜感染合并前房积脓者效果不佳。Kaushik首次报道两性霉素B 7.5~10µg前房内注射治疗严重黄曲霉菌性角膜炎合并前房积脓,1~3次注射后感染治愈,且未见角膜及晶状体毒性反应。

  两性霉素B滴眼在感染严重时,每小时1次,晚上用两性霉素B眼膏。临床常用0.1%溶液滴眼,每1~2小时1次,2%眼膏夜间应用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2)新型三唑类(Triazoles)药物:

  三唑类药物通过与细胞内的细胞色素P 450结合,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损害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使细胞内过氧化物大量堆积,造成真菌死亡。

  氟康唑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广谱、高效、安全的三唑类药物,动物和临床实验证实口服氟康唑对眼部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及球孢子菌感染有效。常用的有氟康唑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滴眼剂(或眼膏)为1%浓度,重症感染为每15分钟1次,结膜下注射0.5ml。氟康唑眼部应用刺激小,连续滴眼2个月,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伊曲康唑(斯匹仁诺,Itraconazole)为粉蓝色胶囊,内含100mg伊曲康唑。真菌性角膜炎的应用为200mg,1次/d,总疗程不超过3周。最常见副作用有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反应。

  (3)那他霉素(Natamycin):

  那他霉素是从链丝菌培养液中分离的四烯类抗真菌药物,为广谱抗真菌抗生素,对曲霉素菌、念珠菌、镰刀菌等均有效,抗真菌的原理与两性霉素B相同。由于那他霉素难溶于水,临床常用混悬液,但此液对角膜结膜通透性极差,因此,滴眼液仅用于治疗浅表的角膜感染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为5%混悬液或10%眼膏。一般不用于眼内注射,该药对视网膜有严重的毒性作用。

  (4)免疫抑制药:

  研究发现许多真菌的天然代谢产物具有对其他真菌的毒性作用,从而抑制共生真菌的竞争生长。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FK506和西罗莫司(雷帕霉素),它们除可作为免疫抑制药抑制T细胞激活的信号传导途径,还能作为毒素抑制与其竞争的真菌的生长。

  由于全身性真菌感染多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一般认为真菌感染病人应用免疫抑制药会加重病情。动物实验证实小鼠系统性白念菌感染时应用环磷酰胺会损害机体防御机制而加重感染,但应用CSA和FK506并不加重感染,可能因为CSA和FK506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同时抑制了真菌的生长。大部分眼部真菌感染尤其是丝状菌感染多与眼部植物性外伤有关,机体免疫状态并不起作用,对这些感染局部应用CSA和FK506有可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具体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活体实验证实。

三、真菌性角膜炎的检查方法

  诊断比较困难,必须与细菌性角膜溃疡进行鉴别。有农业性眼外伤史,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再者,疑为真菌感染时,应作角膜病变处刮片。将取下的坏死组织放于玻片上,滴5%氢氧化钾一滴,覆盖破片,立即镜检,寻找真菌菌丝。有条件时应进行真菌培养。

  1.刮片检查

  (1)取材:

  表面麻醉(最好应用0.5%丙氧苯卡因,因该药较其他表面麻醉剂的抑菌作用轻)后,用圆刃刀片从病灶深部或边缘刮取组织。

  (2)染色法:

  常用的方法有革兰染色法、Giemsa染色法及KOH湿片法,有时也可采用特殊真菌染色法(Gomori mefhenamine),其染色的阳性率分别为55%、66%、33%及85%。革兰染色最为简单,真菌呈革兰阳性(深紫色),其他组织为阴性(红色)。KOH湿片法是利用KOH溶解刮片中的非真菌杂质而显示菌丝,有报道同时加入亮绿、甲绿或墨水染色(10%氢氧化钾和墨汁以9∶1的比率混合而成的混合液)能增加对比度,光镜下可见真菌细胞壁有墨水或绿色小颗粒附着,而胶原纤维及炎性细胞则未着染,对比强烈,容易识别。缺点为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最近有人采用caleofluor-white染色(CFW染色),此染色剂能与真菌细胞壁的壳多糖和纤维素紧密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真菌显示强烈的深绿色。

  2.真菌培养

  刮片检查简单而迅速,但只能确定是真菌,而不能鉴别真菌菌种及进行药敏试验,因此,还必须进行真菌培养。常用的培养方法及培养温度如下。

  (1)血琼脂(blood agar),25℃及37℃下培养。

  (2)sabouraud葡萄糖琼脂,25℃及37℃下培养。

  (3)马铃薯葡萄糖琼脂,25℃及37℃下培养。

  多数酵母菌易在血琼脂中生长,丝状菌易在sabouraud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生长(注意镰刀菌在37℃时,2~3天即可生长,而其他真菌在37℃时,则需要1周以上时间才能生长)。

  3.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国外已有将临床分离出的真菌进行体外培养,并应用PCR技术进行分型诊断,认为PCR技术对于角膜真菌的快速诊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需要解决假阳性结果的问题。

  4.应用几丁质鉴别真菌

  Lamps(1995)指出几丁质是在真菌和节肢动物中含有的多糖结构,而在哺乳动物中缺乏。真菌细胞壁的几丁质成分随着菌种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不同荧光标记的凝集素可以与不同几丁质特异性结合,发出特异荧光,以快速诊断并鉴别菌种。国外目前认为此技术为快速特异的真菌诊断手段,国内尚未见报道。

  5.角膜活检

  当刮片和培养均为阴性结果,临床仍然怀疑真菌感染时除应反复多次进行检查外,还应做角膜活检。用尖刀片切取病灶组织,或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钻取的病灶组织,石蜡包埋固定后作病理切片,然后染色镜检。光镜检查的染色法有:PAS染色,HE(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抗酸染色等;荧光显微镜检查有吖啶橙(acridine orange)染色及CFW染色。

四、真菌性角膜炎的症状

真菌性角膜炎的症状:

  1、起病缓慢、病程长

  常在伤后数天内出现角膜溃疡,病程可持续达2~3个月。刺激症状较轻。

  2.角膜溃疡因致病菌种不同

  其形态不一致。早期溃疡为浅在性,表层有点状结节 样浸润,呈灰白色或乳白色混浊;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不平,有干性感,与健康角膜界限清楚。坏死组织无粘性,易取掉。深在型溃疡,除自觉症状较重外,表现形似“匐行性角膜溃疡”,溃疡面平而粗糙,呈“舌苔”或“牙膏”状,高起于角膜表面。基质有菌丝繁殖,浸润较为致密。因菌丝伸入溃疡四周而形成伪足,或在溃疡外围呈现出所谓“卫星”病灶。有时在溃疡边界处可出现浅沟。在溃疡向深部发展时,坏死组织脱落,角膜穿孔,或出现“露水”现象,可推测前房已消失。有时在坏死的角膜中,夹杂有虹膜组织,表示溃疡已穿孔。相对于细菌感染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发病和进展缓慢。早期的临床特征多表现为角膜上相对静止的病灶,但目前临床上滥用抗生素、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典型病程的真菌性角膜炎已少见,而常见到的真菌性角膜炎的浸润、溃疡发展已较快,有的1周内可感染到全角膜。所以不能以病程作为一个主要临床指标来判断是否为真菌感染。

  真菌性角膜炎典型的角膜病变有:

  (1)菌丝苔被。表现为角膜感染病灶呈灰白色轻度隆起,外观干燥,无光泽,有的为羊脂状,与下方炎症组织粘连紧密。

  (2)伪足。在感染角膜病灶周围有伪足,像树枝状浸润。

  (3)卫星灶。为角膜大感染灶周围,出现与病灶之间没有联系的小的圆形感染灶。

  (4)免疫环。常表现为感染灶周围的环形浸润,此环与感染灶之间有一模糊的透明带。

  (5)内皮斑。约有50%患者可见到角膜内皮面有圆形块状斑,常见于病灶下方或周围。

  (6)前房积脓。判断角膜感染深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前房积脓时说明感染已达角膜基质层,有的甚至是部分菌丝已穿透后弹力层。前房的脓液在角膜穿孔前,只有15%~30%脓中有菌丝,大部分为反应性积脓。当出现角膜穿孔,前房脓液中高达90%有真菌菌丝存在。早期积脓呈白色,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则呈淡黄色,质地粘稠不易移动,很难分清溃疡、脓肿或积脓,脓液内常含真菌。角膜后沉降物常为棕灰色粉沫状、颗粒状或淡黄色浆糊状。

  根据对不同感染真菌性动物模型的研究,不同感染真菌在角膜的感染方式不同,也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如白色念珠菌性角膜炎早期显示浅层角膜病变,轻度隆起,病情发展缓慢,病变区呈灰白色,可见伪足和卫星灶,病变周围有明显的细胞浸润。镰刀菌性角膜炎显示毛玻璃样增厚,呈现表面隆起的干燥的灰白色病灶,病灶周围浸润不明显。曲霉菌性角膜炎时角膜病灶显示徽章样改变,周边病变浓密而中央稍淡,病情发展迅速,3天时即出现前房积脓。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眼科五官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