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母乳性黄疸如何治疗

2017-01-07 15:07 来源:网友分享

一、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

  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

  -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

  -GD丰富 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 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肠内β

  -GD活性高 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

  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

  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二、母乳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一、临床表现

  特征为新生儿以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但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黄疸渐趋明显,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无论是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后,黄疸减退;若再开始母乳喂养,大多黄疸不再出现,少数黄疸又会重新出现。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有如下特点:

  1、黄疸不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黄疸程度

  以轻、中度为主(≥342µmol/L),重度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一般情况好

  婴儿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

  4.停母乳后黄疸迅速消退

  停母乳48~72h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胆红素将在1~2天内回升17.1~51.3µmol/L(1~3mg/dl),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不停母乳胆红素也会自行降至正常。

  二、诊断

  1.排除病理性黄疸 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以确诊母乳性黄疸,主要用排除法,首先排除各种病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疾病进行逐一排除。

  2.具有母乳性黄疸特点 黄疸在3~8天出现,且为轻、中度黄疸,停喂母乳后黄疸很快消退,部分患儿再喂母乳后黄疸再现有利于确诊。

三、母乳性黄疸的西医治疗方法

  1、继续母乳喂养

  不主张为诊断而停母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母亲继续喂奶,可采取多次少量的母乳喂养的方法。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喂奶最好在每天10次以上,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黄疸及一般状况、吃奶及体重增长情况。

  2.干预措施

  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根据情况采取停母乳及其他干预措施。各种干预手段以尽可能不影响母乳喂养为前提,尽快降低胆红素水平。目前比较公认的干预标准为血清胆红素275~425µmol/L(16~25mg/dl)时停母乳,改配方奶喂养2天以上,直到胆红素降到安全范围再恢复母乳,300~375µmol/L(17.6~22mg/dl)时,暂停母乳改配方奶同时给予光疗。轻时可以继续吃母乳,重时应该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早产未成熟儿,血清胆红素达到170µmol/L时应停母乳给予光疗。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257µmol/L(15mg/dl)时不需停母乳;>257µmol/L(15mg/dl)时暂停母乳3天,>342µmol/L(20mg/dl)时则加光疗,一般不需用人血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3.支持疗法

  同时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

  4.酶诱导剂

  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四、母乳性黄疸饮食原则

  一、食疗方

  (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茵陈鲫鱼汤:退黄疸、清湿热、健脾和胃

  原料:茵陈30克 鲫鱼300克 葱末5克 姜片5克

  调料:盐3克 料酒10克 植物油20克

  做法:

  1、锅内倒入适量清水,放入洗净的茵陈,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煮约2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

  2、将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在鱼身上划上花纹,抹上少许盐和料酒,腌制片刻;

  3、炒锅加油烧热,将鲫鱼入锅,煎至两面金黄;

  4、将药汁倒入锅内,放入姜片,用中火煮约10分钟,加入盐,撒上葱花即成。

  二、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黄疸患儿应忌食油腻、辛辣等助热生湿的食物,如肥肉、辣椒、韭菜、大蒜、生姜等;

  忌食粘糯滋腻的食物,如糯米、桂圆、大枣、荔枝等。

  三、患者可多食:

  黄疸患儿可适当地多吃冬瓜、西瓜、茭白、田螺、泥鳅、番薯等;

  应积极地补充适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可适当地多吃胡萝卜、菠菜、麦芽、西兰花等;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育儿指南向日葵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