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3 15:29 来源:网友分享
儿童口腔保健常识:
1.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尤其是2-6岁年龄段,除了选择适龄的儿童牙膏,还应注意,饭后用温开水漱口,早晚各刷牙一次。这个年龄段牙齿处于自由生长期,刷牙的次数不能太多,多了反而会损伤牙齿,刷牙的力度也不应过重,至于刷牙时间,以色列C齿儿童牙膏发起的三分钟刷牙活动受到普遍关注,绝大多数的刷牙实践显示,通常人刷牙实践1分钟,平均为1.38分钟,实际上,刷牙时间应维持在3分钟左右,口腔及牙齿上的细菌才能得到充分清除。
2.正确的刷牙方法是:顺着牙,竖着刷,刷完里面再刷外面。不可横向来回用力刷,否则会损伤牙龈。
3.平时要注意牙齿卫生,保护好牙齿。平时要少吃糖果。尤其是临睡前不要吃糖,预防龋齿的关键。此外要注意宝宝卫生习惯,不咬手指头,不咬铅笔头等异物,不用舌头舐牙齿。
4.如果发现牙齿有病且一直得不到改善,应及时就医。蛀牙坏牙,应及时予以修补拔除。
良好的口腔保健+适合的牙膏是拥有健康美丽牙齿的重要途径。此外,饮食均衡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丽与健康的牙齿使我们能够愉快的享用多种多样的食物、肉类、生的食物、水果……与此同时,良好的咀嚼能够加强牙龈的强度、促进唾液分泌,参与消化过程,对牙齿起到杀菌的作用。除了遗传的因素,我们牙齿的颜色和硬度还取决于牙齿保健和饮食习惯。
1. 纤维性食物有利于儿童健康
儿童应注意平衡膳食,做到不挑食,特别是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等纤维含量高、营养又丰富的食物,这样,既有利于牙齿的自洁作用、不易患龋病,又有利于口腔颌面的生长发育,促使牙齿排列整齐,增强咀嚼功能。
现在市售的儿童食品均做工精细,入口即化且甜粘,无需用力咀嚼即可下咽。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的堆积,诱发龋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口颌发育和咀嚼功能的训练。
2. 甜食与儿童龋病
学龄前儿童喜食甜食,且以软性食物为主,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发酵产酸。加之儿童的睡眠时间长,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自洁作用差,同时又不能有效地进行口腔清洁,使得龋齿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研究证明每天食糖量的多少与龋齿的发生成正相关,因此要尽量减少摄取糖的量和频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取糖的次数可能比总量的多少更具危害性。另外,可以食用含糖的替代品——甜味剂,如木糖醇的食物。
3. 降低喝酸性饮料的频率和数量
频繁饮用酸性饮料(如果汁、碳酸饮料和奶制品饮料)可使牙面与酸性物质直接接触的时间增加,引起牙齿脱矿,导致牙齿过敏,遇到冷热酸甜就敏感甚至疼痛。另外,饮料中的糖易被细菌代谢,长期大量饮用使得患龋的风险**提高。
最好使儿童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或尽量减少喝碳酸饮料的量和频率,提倡用吸管吸入饮料。喝完饮料后应以清水漱口,稀释口腔内的酸性物质。
儿童常见口腔问题
(一)、蛀牙
儿童蛀牙患病率很高,但是很多年轻妈妈认为,宝宝的乳牙迟早是会换的,即使患上蛀牙也不用过于担心。对恒牙的重视家长们都能理解,但是对于乳牙的认识却相对匮乏。乳牙的早期龋坏或缺失,会直接导致换牙后新长出的牙齿排列混乱,甚至还会影响脸形的发育,妨碍美观。再者,换牙是个长期过程,六岁开始,十二岁结束。儿童蛀牙引发的口腔疼痛发炎,将给孩子带来更大痛苦。这些若不加以重视,对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都将造成严重后果。
(二)、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人们日常最易患的一种口腔黏膜疾病,尤其是1~6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口腔溃疡多发生在舌部、颊部、软硬腭、前庭沟、上下唇内侧等处。
小儿口腔溃疡治疗方法
1、将维生素C药片1~2片压碎,撒于溃疡面上,闭口片刻,每日2次。此方法治疗溃疡效果较好,但对溃疡面有较大刺激,会引起疼痛,一般对象为年龄稍大的儿童。
2、选用全脂奶粉,每次一汤匙并加少许白糖,以开水冲服,每天2~3次,临睡前冲服效果最佳。通常服用2天后溃疡即可消失。
3、将西瓜瓤榨取瓜汁后含于口中,约2~3分钟后咽下,再含服新瓜汁,反复数次,每天2~3次。
4、将鸡蛋打入碗内拌成糊状,同时取绿豆适量放入陶罐内,用冷水浸泡十几分钟,再用火煮沸约2分钟,在绿豆未熟时,把绿豆水倒出冲鸡蛋花饮服,每日早晚各一次。
6、取西红柿汁含口中,每次含数分钟咽下,一日多次,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口角炎
冬春时节,时常看到有的小孩口角上起些小泡,并有渗血、糜烂、结痂,医学上称“口角炎”。 秋冬季节,有些小儿的嘴唇、口角干燥,在口角部委易出现潮红、起疱,发生乳白色糜烂、裂口、结痂等症状,同时多伴有烧灼和疼痛感,张口时容易引发出血,给吃饭、说话带来了很多不便,人们习惯它称做“烂嘴丫”。
误区1:宝宝大约在6个月时出牙,太早或太迟都有问题 婴幼儿时期,是乳牙出至乳牙列形成的时期。
宝宝出牙的一般顺序为:无牙牙颌(出生)——乳牙开始萌出(约6个月)——乳牙列完成(约2岁半)。通常,出生后1年内,所有乳牙釉质太化完成;2年内(6~24个月),所有乳牙萌出。
大多数情况下,婴儿会在6~7个月时出牙,但有的由于遗传等因素影响,会早些或迟些出牙。像有的宝宝4个月便出牙了,有的延迟至10~12个月才出牙,这都属于正常生理范畴。
但如果宝宝1岁后还未出牙,则可能存在营养不良、佝偻病、呆小病,甚至肿瘤等情况,须及时带他去口腔科或儿童保健科检查处理。至于牙齿早萌,可能是出牙时牙胚距口腔黏膜太近,造成乳牙过早萌出;或者是多生牙(由于存在松动易脱离和尖锐、易磨损口腔黏膜等危险,应及时拔除)。
还有的婴儿刚出生或出生不久,牙床上就附着些米粒大小的白色圆形颗粒,如同刚长出的小牙齿,那就是人们常的“马牙仔”“板牙”,这其实是在牙齿发育过程中,未被吸收的造釉细胞残作上皮所形成的、附着在牙床上的角化物,经过一段时间会自在行脱落。
可见,宝宝出牙的确多在6~7个月时,但因个体差异,有的会迟些或早些,具体须依实际情况而定。
误区2:宝宝出牙期间出现不适是正常的,顺其自然就好 宝宝出牙时会出现很多不适表现,如经常流口水、牙龈发痒或肿胀、情绪不安,以及食欲减退等。
如果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不加理会,往往会影响宝宝的食欲、情绪,甚至是健康,进而其生长发育,后果可能难以预料。 因此,当宝宝出牙期间表现不适时,家长有必要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宝宝总是流口水,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持他的口腔卫生,勤帮他抹嘴或换围嘴、洗衣手,以免病从口入。
因此,宝宝出牙期间喜欢啃自己或大人的手指,说明他牙肉痒,这是正常表现,此时此刻家长须做的是想办法帮助宝宝舒缓不适。如将消毒过的含量有液体的牙胶放入冰箱内冷冻后给宝宝咬,或是拿磨牙棒给宝宝磨牙,以帮他减轻不适。
当发现宝宝牙龈肿胀,角摸时感觉坚实,说明宝宝正在长牙,可以不用担心;但如果宝宝牙龈出现红肿或蓝色,则可能是发炎或其他异常,须要及时就医。
此外,当宝宝表现为情绪不安、烦躁时,家长除了情感安抚外,不妨通过玩耍、游戏等方法,转移他对不适的注意力;如果宝宝食欲减退,就不要勉强他进食过多食物,以免引起他对食物的抵触情绪;达期间,宝宝也可能出现低热、大便次数稍多,此时先不要太过惊慌,多留意宝宝的体温、食欲、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当情况持续或增多时,及时就医咨询。
误区3:宝宝乳牙没有发育好,所以牙缝很大 宝宝牙缝大并非乳牙没发育好,实际上,乳牙间大多存在缝隙,称之为生理间隙,可以说是为恒牙替换汤不换药时排列整齐作准备的。
因替换乳牙的恒牙往往大于乳牙,如果乳牙间预留了一定的生理间隙,恒乳牙更替时,牙列就不至于被挤歪了。
另一方面,家长也必须引起警惕,牙缝大会使食物残渣更容易存留其中,因此,务必帮宝宝做好口腔清洁工作,以防龋齿发生。
误区4:宝宝口腔应该没什么问题,没必要定期检查 事实上,无论大人或小孩,定期的口腔检查都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在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后的6个月内带他去作口腔检查,然后每隔半年至一年定期限检查一次。通过检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还有助于监测宝宝的牙齿发育状况。
家长还能从中获取适龄宝宝口腔保健的相关知识,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口腔疾患。再者,宝宝从小养成检查口腔的习惯,今后就医的依从性也会相对较好。
误区5:反正乳牙都要换的,龋齿就不用管了 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宝宝烂牙齿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乳牙迟早都要换的,与其费钱又费事,倒不如等它自然脱落的好。殊不知,乳牙患龋齿对孩子的健康危害不浅。首先,龋齿严重破坏牙齿的结构,影响孩子的咀嚼和进食,可能有碍营养吸收和全身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