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8 08:00 来源:网友分享
确定婴儿能够吃的时间,关键点是要从婴儿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只根据月龄来作决定。 如婴儿出现以下情况,就可考虑添加辅食:
1)看体重:体重已达到出生时体重的2倍,通常为6千克。如出生时体重3.5千克,则要到7千克。小样儿或出生体重2.5千克以下的低体重儿,添加辅助食品时,体重也应达到6千克。
2)看奶量和喂奶后表现:即使每天喂奶多达8~10次,或一天吃配方奶达1000毫升,仍发现婴儿有饥饿感或有强的求食欲,这表明婴儿营养需要在增加。
3)看动作发育:能扶着坐,俯卧时抬头挺胸,能用双肘支持其重量。在感觉方面,婴儿开始有目的地或喜欢将手和玩具放在口内。
4)看婴儿对食物的反应: 别人吃东西时婴儿会饶有兴趣地观看,跟着食物从盘子到嘴里的过程。 当小匙碰到婴儿口唇时,婴儿表现出吸吮动作,能将食物向后送,并吞咽下去;当婴儿触及食物或喂食者的手时,表示出笑容并张口,说明婴儿有进食愿望。 相反,如试喂食时,婴儿头或躯体转向另侧,或闭口拒食,则提示可能添加辅食为时过早。
此期婴儿一般为4~6月龄。通常生长速度快、又较活泼好动的婴儿要比长得慢又文静婴儿需要早一点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较混合喂养及母乳喂养的婴儿添加辅食为早。
添加的辅食必须与宝宝的月龄相适应 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表
过早添加辅食,宝宝会因消化功能尚欠成熟而出现呕吐和腹泻,消化功能发生紊乱;过晚添加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甚至会因此拒吃非乳类的流质食品。
一种到多种
按照宝宝的营养需求和消化能力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开始只能给宝宝吃一种与月龄相宜的辅食,尝试3~4天或一周后,如果宝宝的消化情况良好,排便正常,再尝试另一种,千万不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增加好几种。宝宝如果对某一种食物过敏,在尝试的几天里就能观察出来。 提供营养按顺序很重要
从稀到稠
宝宝在开始添加辅食时,都还没有长出牙齿,只能给宝宝喂流质食品,逐渐再添加半流质食品,最后发展到固体食物。
从细小到粗大
宝宝的食物颗粒要细小,口感要嫩滑,锻炼宝宝的吞咽功能,为以后过渡到固体食物打下基础。在宝宝快要长牙或正在长牙时,妈妈可把食物的颗粒逐渐做得粗大,这样有利于促进宝宝牙齿的生长,并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
从少量到多量
每次给宝宝添加新的食品时,一天只能喂一次,而且量不要大,以后逐渐增加。
辅食引入时间和方法不当
过早给宝宝吃半固体食物,影响母乳铁的吸收,增加食物过敏,肠道过敏的机会;过晚吃辅食,错过味觉,咀嚼功能发育的关键年龄,造成进食行为异常,增加断母乳困难度,从而导致宝宝营养不良。另外不要用奶瓶给宝宝吃半固体食物,会导致宝宝不会主动咀嚼、吞咽饭菜。
能量及营养摄入不足
8-9月龄,婴儿就可以进入较高密度的半固体食物密度,如果经常进入能量密度低的食物,或者摄入量过低,婴儿进食后不满足,体重增加不足,下降或者安睡后于夜间频繁夜醒,要求进食,进食后宝宝安稳睡眠。对于6个月以后的宝宝,一定要增加食物能量密度,避免给宝宝过渡液体食物,减少宝宝进食的总量。
进餐频繁
胃的排空与否和消化能力密切相关,婴儿进餐频繁,每日超过7-8次,或夜间进食次数增多,使胃排空不足,影响婴儿食欲。一般安排婴儿一日6餐进食有利形成饥饿的生物循环。
食欲波动
幼儿可以准确判断能量摄入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在一餐中表现出来,连续几餐都可被证实;幼儿可以一顿吃很多,次日早餐什么都不吃。变化的进食行为提示幼儿有调节进食的能力。所以家长对于孩子一顿吃很多,一顿什么都不吃,不需要太紧张,宝宝需要自己调整的时间。
1、米粉
初期给宝宝添加辅食,应该由米粉开始。相对于其他辅食,米粉是最不容易导致宝宝过敏的食物,因而常被作为宝宝的第一辅食。一开始可以先给宝宝吃5克左右的米粉(相当于一汤勺),用温水调成稀糊状给宝宝吃,为了便于宝宝接受,米粉最好调稀一点,或用配方奶冲调米粉。如果宝宝消化比较好,便便也正常,间隔3-5天可以增加米粉量到10克,逐渐给宝宝增加。
2、蛋黄粉
因鸡蛋黄营养价值比较高,所以鸡蛋常作为宝宝的辅食。鸡蛋辅食制作也比较简单,将整个鸡蛋水煮,开锅后再煮10分钟,把鸡蛋煮老,尽快将蛋黄与蛋白剥离。从1/4个蛋黄开始添加,放一点点温水、米汤、奶或果汁搅拌成糊,用小勺喂宝宝。等宝宝能够顺利吃完后,再逐渐增加到1/2个,每天一次。
3、半流质淀粉食物
辅食添加的原则应该由稀到稠,在宝宝适应流质辅食后,可以逐渐给宝宝添加半流质的淀粉食物,比如米糊、蛋奶羹等。半流质淀粉食物比较稀软烂、易消化、易咀嚼、含粗纤维少,可以促进宝宝消化酶的分泌,锻炼宝宝的咀嚼、吞咽能力。
4、蔬菜水果泥
常常被妈妈们制作成泥糊的蔬菜水果有:苹果、桃子、草莓、香蕉等水果,以及土豆、南瓜、胡萝卜等蔬菜。水果可直接用匙刮成泥,而蔬菜则需要先蒸煮熟透后,再刮成泥状给宝宝吃。给宝宝吃蔬菜水果泥时也应该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先给宝宝吃一小勺,宝宝适应后,逐渐增至一大勺,切勿过急,避免宝宝出现厌恶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