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22:22 来源:网友分享
一、婴儿鹅口疮妈妈的原因
原因①、准妈妈产道有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通常寄生在人体的皮肤、肠道,以及女性的阴道中,如果准妈妈孕前有白色念珠菌阴道炎,那么就要及时治疗。有统计表明,正常新生儿的鹅口疮有99%是出生经过产道时,接触到妈妈阴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
原因②、新妈妈压力过大。当了新妈妈后,总要担心宝宝的照料、喂养等问题,心理、生理上的压力明显增大,再加上自己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好,即使没有出现生病的状况,过大的压力同样会导致新妈妈抵抗力下降,念珠菌增多或感染几率加大。
原因③、口服抗生素,接受化学治疗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
婴儿鹅口疮的原因有哪些 婴儿鹅口疮应用什么药 婴儿鹅口疮怎么办
二、婴儿鹅口疮自身的原因
原因①、身体抵抗力还不够强大。新生宝宝的口腔黏膜娇嫩,抵抗力弱,稍有擦损,都会使病菌有机可乘,侵入宝宝的伤口继发感染。
原因②、盲目用药。现代医学证实,婴幼儿患鹅口疮还与长期、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类固醇药物有关,造成婴幼儿体内正常菌群的紊乱。
1.患病初期,患儿的口腔会充血发红,舌、上下唇内侧、唇内粘膜、颊腭等处出现大量类似白雪、如针尖大小的柔软斑点,不久后斑点融合为斑片,状如奶凝块,可铺满整个口腔粘膜。
2.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凸起的斑膜,无痛感,斑块不易擦掉。如果强行擦去斑膜,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一,粗糙并有渗血,黏膜会迅速再次生成。
3.鹅口疮不会导致流口水,不影响喂奶,宝宝也没有全身性症状。少数患儿进食时会有痛苦表情。病情严重时患儿可能会因疼痛而胃口不佳、哭闹、哺乳困难,可能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口腔粘膜如不及时治疗将会扩大,蔓延至咽部、扁桃体、牙龈、咽喉、食道、支气管,甚至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肺念珠菌病,导致呼吸、吞咽困难。
患“鹅口疮”的宝宝常表现为口腔黏膜上附有一层像豆腐渣一样的东西,黏附在口腔壁上,好像吃奶后留下的奶块。如果用棉签能擦掉则为奶快,擦不掉则为鹅口疮。随着病情加重,小儿可表现出烦躁不安,进食减少,因进食疼痛而拒食。严重者可扩散到咽喉,引起吞咽困难。若扩散到消化道或呼吸道,可引起霉菌性肠炎与霉菌性肺炎。
婴儿“鹅口疮”应以预防为主,具体措施如下:
①哺乳前,妈妈要洗净双手,有手足癣的妈妈则要避免双手接触宝宝的喂奶用具及自己的乳头,必要时停止哺乳。
②患有阴道霉菌病的妈妈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③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过度治疗。
④宝宝的喂奶用具每天都要消毒,其他用品要定时消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父母的分开。
⑤坚持母乳喂养,增强宝宝抵抗力,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菌群失调,引发霉菌感染。
发现鹅口疮后,可用2%~5%的小苏打溶液清洁宝宝的口腔黏膜,然后涂以制霉菌素液,并口服维生素B2和维生素C,以增强黏膜的抵抗力;或者遵照医嘱用药;尽量避免给宝宝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免呼吸道和消化道抵抗力降低而致呼吸道和消化道反复感染;鼓励较大宝宝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宝宝因为疼痛不愿吃东西、不肯吸吮时,应耐心用小匙慢慢哺喂,以保证营养;避免摄入过酸、过咸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减少疼痛。
在治疗鹅口疮时常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 、 滥用抗生素
当宝宝患了鹅口疮后,有的母亲为消除感染,常自作主张给孩子服抗生素类药物。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时,会使一些微生物被抑制或杀死,从而破坏它们之间的生态平衡。当那些可以产生抗白色念珠菌物质的微生物数量因使用抗生素而减少时,白色念珠菌就迅速繁殖,从而使病情加重。
2 、 不应涂搽紫药水
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的口腔黏膜薄嫩,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较少,口腔黏膜干燥,长时间涂搽紫药水后,可使口腔黏膜更加干燥而产生溃疡和明胶样损害;涂紫药水后,口腔黏膜被染成紫色也不宜观察病情的变化。
3 、 治疗不彻底易复发
用1%~2%的苏打水(碳酸氢钠溶液)于每次哺乳前后清洁孩子的口腔,是治疗鹅口疮的有效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轻症患儿不用其他药物,病变2~3天即可消失。有些母亲看到宝宝口腔的病变已经消失,就立刻停药,这样容易复发。因此,用苏打水治疗鹅口疮时,在口腔内病变消失后仍需继续用药4~5日。
温馨提示:
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
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