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3 12:23 来源:网友分享
早产儿由于出生时脑发育不成熟,生后易发生缺氧、颅内出血、感染和黄疸等疾病,使不成熟的大脑更易受到损伤,导致脑瘫等伤残的发生。早产儿中脑瘫发生率约为3%,出生体重越低,脑瘫发生率越高,体重<1500g早产儿的脑瘫发生率是10%~15%。
国内外资料显示,脑瘫发生率会随孕周降低而上升,出生体重愈低则脑瘫发生率愈高,双胎儿脑瘫发生率是单胎儿的6.4倍,小于胎龄儿是适龄胎龄儿的6.5 倍。单胎体重<2000克,脑瘫发生率为70.20‰,为2000~2499克的5倍;体重<1500克时,脑瘫发生率比1500~2000克婴儿又增加了2~5倍。
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胎龄小、体重低及双胎儿的发育表现。要提醒的是,早产儿发育水平应按纠正年龄,即按预产期的时间计算年龄。如早产儿出生已4个月,但早产了2个月,孩子纠正后的年龄只有2个月,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担心和脑瘫诊断的扩大化。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至生后一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异常。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生率为0.06%~0.59%,按我国人口推算,此类患者最低不少250 万,且每年新增患者15万左右。加强对高危婴儿的医学监护,早期发现脑损伤,早期进行医学干预和脑康复治疗,对减轻脑损伤的危害,预防或减少脑瘫儿童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研究证明,早期干预可预防和减少脑瘫的发生。早产儿从出院后1~2周开始,在进行全面早期教育(包括认知、语言、交往能力和情感等)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运动训练,如全身按摩和被动体操,并按照婴儿运动发育规律做俯卧抬头、拉坐、翻身、爬、站和走的强化主动运动训练。医生定期检查,发现姿势异常、运动落后者做相应的重点康复训练,目的在于发展正常运动和姿势,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结果显示,早期干预组比常规育儿组脑瘫发生减少了3/4,没有一例严重脑瘫患儿。
1.运动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正常小儿3个月俯卧位时会抬头,仰卧位时有踢腿动作,而脑瘫患儿很少有这些动作。正常小儿4~5个月时双手能主动伸手触物,而脑瘫患儿上肢活动很少。
2.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表现为四肢紧张或松软。
3.姿势异常、脑瘫患儿经常头向后仰,6个月坐位时后倒,两腿夹紧,把尿和更换尿布困难。
4.反射异常、正常小儿头部位置突然放低时会有拥抱反射(如惊吓一样的表现),一般6个月以后消失,而脑瘫患儿则不会消失。
有的脑瘫患儿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和视听障碍等。脑瘫有轻也有重,脑瘫重的孩子将来不会坐、站和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康复和医药费(每月数千至数万元)。年龄大的脑瘫患儿经康复等治疗,只能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不能治愈,对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但是上述异常表现如能早期发现,给以早期干预和正确的康复治疗,则会有恢复正常的可能。
主动运动训练 按照婴儿运动发育规律,根据宝宝的月龄,做俯卧抬头、拉坐、翻身、爬、站和走的强化主动运动训练。需要强调的是,为早产儿进行主动运动训练,需要一定的强度。在婴儿觉醒状态下,进行以下训练:
1、俯卧位抬头训练。早产儿从胎龄满40周(从预产期计算)开始,在吃奶前1小时、空腹觉醒状态下,俯卧在床上,家长用语言和玩具逗引小儿抬头,每次约10分钟,每日4~6次。也可让宝宝俯卧在母亲胸腹部,母亲通过和宝宝对视、说话,逗引宝宝抬头。
拉坐训练 这项训练有利于头颈部肌力发展。婴儿平卧位。成人拇指放在婴儿手心(婴儿会抓住手指),扶住婴儿的前臂,使婴儿从仰卧位慢慢拉起成坐位。同时说“坐起来”。婴儿头开始后垂。由于颈部肌力发展,头会和身体一起起来。
2、引导翻身。宝宝3~4个月时,家长可用玩具引导宝宝翻身,可以给他们以适当帮助,每日至少7~8次。
3、平衡训练。将小儿仰卧位放置在被单上,两位家长分别抓住被单两头进行左右摇荡,每日2~4次。有助缓解小儿肌紧张,促进平衡机制的建立。
4、抓握训练。从3~4个月开始,将玩具放在小儿前方手能够到的地方,诱导宝宝伸手抓物,每日7~8次。
5、坐位训练。5~6个月开始让小儿坐,先靠着坐。也可让小儿双下肢分开,身体前倾坐,逐渐过渡到独坐。每日5~6次,每次5~10分钟。
6、爬行训练。小儿会翻身后可开始练习爬行,呈俯卧位,前面有成人或玩具逗引,用手顶住足底,助宝宝前爬。开始时小儿腹部贴在床面,以后练习时用手支撑着身体、膝部跪着协调爬行,每日累积爬50~100米。
7、扶站、扶走和独走。7~9月开始扶站、扶着走;10~12月逐渐过渡到独站和独走。在此期间经常练习蹲下和起立活动。每日4~6次,每次5~10分钟,加强腿部肌肉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