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16:06 来源:网友分享
一场秋雨一场凉,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这个时候,人应该如何养生呢?
一味“降火”,反而会引火烧身
医案
小张最近吃东西没太注意,结果上火了,脸上冒痘痘,肚子还很不舒服。他自己到药店里买了些清热祛火的药,但是吃了三天后,反而开始拉肚子了。
专家点评
像小张这样的病人在生活中很常见。其实,上火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内火旺盛引起的上火,这时可以吃些清热、滋阴的药物。
另一种需要注意的是,食积也会上火,有些人因为脾胃本身比较虚弱,吃的食物没有好好消化,结果积存在胃中化成火。
大家都知道,凉性的药物才能克火克热。这时候有些人本身脾胃就比较虚弱,再吃些凉性的药物,会导致脾胃更加虚弱,不仅没有祛火,反而使脾胃更加受伤,拉肚子也就很正常了。
专家教路
处暑过后,秋天马上要到来,天气会干燥多风,很容易出现上火。上火的时候,如果还伴有肚子胀、舌红、口臭等,最好还是到中医院去看一下,在医生的指导下兼用神曲、麦芽、砂仁等健脾的药物为好。
天气转凉,防寒有窍门
处暑以后,天气逐渐转凉,最近大家都明显感觉到,“秋老虎”开始发威了,昼夜的温差也比较大。大家要注意,晚上睡觉的时候要盖上薄被,以防夜里受凉伤及脾胃。
专家教路
有句养生谚语叫“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意思是在秋季气温稍凉爽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处暑养生正当时
养生专家李文臣说过,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此时养生也要适当调整。
处暑应重视精神调养。李文臣说,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注意调节作息起居。在起居调养方面,李文臣指出,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气温日较差增大,此时,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避免大量出汗损耗阳气。“处暑后,气候宜人,适宜户外运动。”但李文臣建议,处暑后运动量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简单易行的运动很多,要因人而异,比如可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
秋季应肺,多吃时令蔬果。根据中医上的说法,秋天人的肺气旺盛,而“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应以多酸强肝木”。意思是秋天饮食中需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酸性的食物。
大自然的作用是非常奇妙的,秋天的很多时令蔬果都有这些作用,如可多食荸荠、沙葛、粉葛、百合、冬瓜、梨、山楂、葡萄、大枣等。同时,要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花椒、桂皮、生姜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生燥生火。为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生与环境高温,高湿及低气压有直接关系。
(二)发病机制
在高温环境下,体表的对流散热方式——辐射和传导发生障碍,仅能通过出汗蒸发散热,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体温即开始升高,同时造成体内液体大量丢失;当高温,高湿环境同时存在时,不仅辐射与传导散热发生障碍,而且出汗蒸发散热亦受影响,从而使体内余热大量蓄积,体温迅速升高,大量热量贮留于肌肤,可出现不同部位反常体温,如腋温高于肛温或肛温仅稍高于腋温不足0.5℃等“反常体温”现象,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汗腺功能又不足,闭汗或出汗少,不易散热,因而在酷热天气体温调节失效,易发生中暑或暑热症,到3~4岁时此种调节功能成熟,少见发病,但初生数月的小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也差,何以发病极少,较难解释,可能与幼婴活动较少,产热不多有关。
高热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活动增强,蛋白质和糖类分解代谢亢进等,使产热增加及体温调节障碍进一步加重。
中暑最常见的危害是全身组织充血,出血和变性,严重者细胞结构和酶功能异常,脑血管充血会引起脑水肿;心血管系统可有心内膜下出血,心肌细胞损伤;肝和肾脏亦常有充血和细胞变性或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