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 13:27 来源:网友分享
今年的8月23日为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
气候特点
北方气温下降明显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开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这些地区雨季的结束,率先出现了秋高气爽的天气。
南方感受“秋老虎”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地区,副热带高压逐渐南撤,但又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于是,刚刚感受到一丝秋凉的南方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民谚
处暑是一个显示气候变化的节气,所以古人留下了大量的根据处暑的天气特点,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民谚,非常具有实用价值,例如东北的民谚“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还有一些民谚则具有指导农业生产和预示作物收成的意义,如闽南的民谚“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再如西北的民谚“处暑不出头,是谷喂了牛”;浙江的民谚“处暑田豆白露荞,下种勿迟收成好”;以及河北的民谚“处暑
里的雨,谷仓里的米”等等。
习俗
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便有出游迎秋之意。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也发育成熟。因此,从这时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子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处暑这天,一些北京人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烤鸭等。
养生
处暑过后,日常生活要注意五点:
穿着
处暑后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适应,容易发生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因此,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是夜间外出,要多穿衣服。
锻炼
早晚可适当运动,中午气温偏高,仍需要避免室外运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不宜从早晨一直锻炼到太阳当空。
饮食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人们往往胃口大开,但此时仍不宜多吃肉类等高蛋白食品,可选用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睡眠
白天若室温不高,可开窗使空气流通;晚上入睡前,应关好门窗,因深夜往往降温幅度较大。
灭蚊
处暑过后仍是蚊子繁殖高峰期,必须重视家居灭蚊,具体做法是保持居室干净卫生、器皿中不存水、喷洒杀虫剂、使用蚊香片等。
既有寒湿郁于肌表,卫气不和的表证表现。又有湿浊中阻、脾胃不和而致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象;若暑热内郁,还可见内热之象。
暑湿并发症常出现皮肤真菌感染
1.皮癣。常发生在皮肤、头皮和指甲处,儿童易发,并会反复发作。预防措施:保持皮肤和双脚清洁干燥;理发后,用洗发液洗头;不与他人合用衣物、毛巾、梳子等个人卫生用品;不要接触宠物的秃斑处,这是宠物患上皮癣的典型症状。治疗方法:轻者涂抹抗真菌药膏、乳霜等。重者或反复发作者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正规治疗后,皮癣通常会在4周以内消除。
2.足癣。洗澡游泳后没及时擦干双脚,鞋袜太紧缺乏通风、脚爱出汗等都会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机会。预防措施:每天彻底清洗双脚,特别是脚趾之间;脚趾甲留得短些,少做美甲,一些化学产品会损伤指甲或角质层,让指甲更易受到真菌感染;在公共游泳池、淋浴间或更衣室里行走时要穿拖鞋,避免赤足行走;少穿不透气的鞋;穿干净的棉袜子,每天换洗,如果袜子很容易被汗水浸湿,换得更勤些。治疗方法同皮癣。
3.股癣。发生在生殖部位、大腿内侧和臀部的一种真菌感染,它会造成皮肤发红发痒,出现环形皮疹。预防措施:保持生殖器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选择穿宽松合身的内衣,避免对这些部位造成摩擦或刺激;经常彻底清洗衣物;如果经常复发,洗浴后涂抹抗真菌药粉。治疗方法:局部涂抹抗真菌的外用药物,通常两周内见效;严重的病例需要服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