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6 15:05 来源:网友分享
服药的时间要视病情,根据不同方药而定。一般规律为:
1.补药,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间临睡前半小时前左右,或都空腹服用。
2.治疗胃肠疾病的药,应在饭后服,以减轻对胃肠的刺激。辛辣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可防止对胃粘膜的刺激,使其缓慢吸收。
3.治疗慢性病的中成药,必须固定时间服,使体内保持一相对稳定的药浓度。
4.驱虫药,宜在睡前30分钟空腹服。
5.伤风、感冒的辛温解表散寒药,应趁热温服,服后即上床安卧,盖上被子,捂至全身出微汗为宜(千万不可捂的大汗如雨)。
6.治疗疟疾的药,应在有规律的发作前2小时服,这样有利于杀死疟原虫,控制疟疾症状发作。
7.急病病情危重时,随时一次顿服,但要在正确的指导下,不要盲目服用,以免延误病情。
8.非特殊疾病,服药时间一般安排在饭后两小时。
9.药酒,每日可服3~4次,至于喝多少,可依个人感到有药力为度,切勿喝醉,否则,吐而伤人元气,得不偿失。
10.妇女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
11.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下者,宜饭前服。
现代中医学认为,原则上,服药应该避开进食的时间,从饭前半小时到饭后1个小时都不要服中药,以防食物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有三类药物通常严格要求空腹服用:
首先,治疗胃溃疡、胃黏膜糜烂时,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药,来抑制胃酸的分泌,并在胃内壁产生一层保护膜,这类药物应尽可能选在饭前空腹服用。
其次,一些泻下的药物,如治疗便秘的大黄等,也应该空腹服用。最后,滋补类药物也多建议空腹时服用。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在空腹服药后出现了胃疼等副作用,就应该考虑改为饭后服药。
具体服药的时间选择,还应考虑到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安神药应该选择在睡前约1小时服用;驱虫药也应该在睡前服用,利用晚上时间充分杀虫,次日可将虫体排出体外。治疗疟疾的药,应在有规律的发作前2小时服,这样有利于杀死疟原虫,控制疟疾的症状发作。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营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都说良药苦口,所以中药挺好的,那你知道怎么熬中药 比较好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
2、在熬中药前应该把药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3、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4、煎药量:
儿童每剂50-100毫升;
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5、中药的服法:
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6、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