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9 21:07 来源:网友分享
西医救急、中医调理,这样的认识几乎深入人心。但是,价格便宜、群众接受度高的中医药在重大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
中西医结合,提高有限医疗资源使用率
甘肃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向半月谈记者介绍,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甘肃赴玉树医疗救援队对符合条件的骨折伤员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办法,效果十分明显。
“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也能减轻伤员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在灾害初期,最大限度提升了有限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将资源集中到更加危重的患者身上。”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表示。
震后兰州收治了35名玉树地震伤员,除必要的西医治疗外,医院采取外敷、打牵引和口服中药的办法,促进伤员康复。同时,还运用传统的针刺、艾灸、理疗、中药熏蒸等方式,促进其身体机能恢复。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配餐中心按照藏族同胞的饮食习惯,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制订了不同的中药膳食方案,通过食疗配合治疗,效果显著。
舟曲泥石流抢险期间,部分抢险人员出现脚部、小腿浸渍性皮肤病及“烂裆”。卫生部门把常见中药黄柏、苍术用大铁锅熬煮,让患者抹在皮肤上,撒上滑石粉,三天后大部分皮肤病就有了明显好转,为救援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011年甘肃正宁校车事故中,有22名脑挫裂伤、胃扩张的重症儿童患者转入了庆阳市人民医院。医院突破以往抢救过程中的禁食规定,辅以黄酒热敷、食疗、针灸等中医药措施,孩子的体能和抵抗力很快得到恢复,病情逐步稳定。医院院长段思圣告诉记者:“以往胃扩张死亡率是很高的,但此次22人无一死亡。食疗在恢复孩子的综合体力,发挥人体自愈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便宜方便,适合大规模人群治疗和预防
“舟曲灾区面积小、天潮热、死亡人数多,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非常大。有人建议吃西药,我们认为西药谁都不爱吃,但大蒜、黄花菜这些群众并不抗拒。”刘维忠介绍,舟曲灾后防疫中,仅大蒜就先后调运了160吨,成为防疫主力物资之一。
除了卫生部门每日集中熬制并免费发放预防和治疗感冒、腹泻、抑郁症等病症的中药汤剂外,群众也根据需求按照提示自主烹食。除了群众易于接受,刘维忠表示,中医药参与抢险救援,还有成本低、适应症广等特征,配合西医治疗和传统防疫手段,能够最大限度抢救生命、防止疫情。
“比如,喝黄花菜汤预防和治疗抑郁,每人一天仅需0.2元,一周的成本才1.4元。同时,中药材易于就地取材和大面积使用,适合大规模的人群治疗和预防,并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过度医疗。”刘维忠告诉记者。
经历过玉树地震伤员救治的李盛华认为,地震等突发灾害医疗救援中,需要面对大量骨折、软组织损伤患者。中医药在处理这些疾病时,能充分发挥简单、方便、灵验的作用,尤其对骨折患者的就近处理具有损伤小、痛苦轻的特点。
西医出身的段思圣在对校车事故患儿救治过程中也发现,中西医结合和食疗缩短了病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呼吸机长时间使用造成的感染、气管损伤等后遗症和副作用。
立法、人才、演练,多个办法保障中医药发挥作用
“目前,中医药参与应急救援缺乏相关的法规保障。”参与舟曲救援的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刘立认为,社会普遍存在“西药救急,中药调理”的理念,各地在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应急预案中,也很少明确规定中医药的救治地位及启动方式。他建议,应在各类应急预案启动程序中明确中医药的地位,以及参与事件的类型和途径。
相对固定的中医应急人才队伍也是中医药参与应急救援的“短板”。李盛华告诉记者,“目前这几次组织中医专家参与应急救援都是由医院临时抽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专家参与医疗队伍的效率。”他希望能尽快将更多中医药专家吸纳进应急救援医疗队伍,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中医应急人才储备库,并组织中医应急人才进行急救演练,以提高中医专家的应急反应速度。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当前中医系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面临没有统一中医药处理规范和标准的问题。刘维忠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充分运用中医药技术参与紧急救援和危重病人救治,特别要效仿甘肃开展中医药参与重症监护和中医师定期到西医科室查房制度,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应对突发事件卫生救援和参与重症病人救治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