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风险筛查调研火热进行中!

2016-12-16 12:41 来源:网友分享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发起的心血管风险筛查项目日前在京公布进展报告。据统计,在项目已筛查的70多万名患者中,高危人群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明显偏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介绍,心血管风险筛查项目于2015年5月启动,截至2016年9月,筛查结果表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90%以上至少合并一项危险因素,如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合并风险因素越多,对健康危害越大。

高危人群抗血小板比例低

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筛查结果显示,在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高危人群中,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不足40%;在年龄超过50岁的高血压且合并至少1项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仅有37%。

针对这一现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赵冬指出,做好心血管病预防的关键在于危险分层,通过危险因素筛查可以锁定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或超过55岁的绝经后女性,如果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和吸烟中的三项以上危险因素,就是心血管风险的高危人群,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赵冬说。

抗血小板治疗用药停药别随意

抗血小板治疗主要指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栓的形成,它作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有些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存在随意用药与停药的现象。“抗血小板治疗用药与停药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董蔚特别提醒。

因为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对应不同的适应症。使用不当会造成消化道出血,严重甚至颅内出血。而在某些临床情况下,譬如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若不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擅自停药,会加重病情或再次发病,患者需谨慎对待。特别注意,正在服药的患者如果有大便发黑、头痛、头晕、偏瘫等现象,需要立刻就诊。

扩展阅读: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述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易患病人群

  1.老年人。老人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也大不如以前,一旦出现四肢麻木、听力下降等症状应特别注意。

  2.胖人。体内脂肪多,胆固醇超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饮食不规律。尤其是暴饮暴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

  4.喜欢抽烟喝酒。这两种不良生活习惯易损伤器官,阻碍血液循环,并进一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5.压力大。压力大影响神经系统,易造成体内器官运行紊乱,如不经调节,长此以往也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院动态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