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上吐下泻很难受 告诉你怎么提前预防宝宝上吐下泻

2017-03-22 14:51 来源:网友分享

一、宝宝上吐下泻的原因

  1、胃肠炎:是小儿上吐下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以发生在婴儿、儿童和成人。胃肠炎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轮状病毒,由于上吐下泻住院的小宝宝中有一半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好发于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宝宝有上吐下泻的症状,除了上吐下泻,还伴有胃痉挛、呕吐、低烧等症状,那很可能是胃肠炎引起的。宝宝每日摄入的食物有限,如果发生上吐下泻可能会丢失很多水分,因此要及时给宝宝补水。

  2、细菌感染:宝宝严重上吐下泻,伴有呕吐,同时有腹痛、血便、发烧,往往是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这种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严重。因此,如果你的宝宝有上吐下泻症状,应该及早带宝宝去看医生。医生会给他做检查,还可能会做大便培养来看看是否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3、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宝宝上吐下泻的原因之一。比如贾第虫病就是由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虫引起。集体生活时寄生虫很容易传播,而且需要特殊药物治疗。所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更换尿布后勤洗手,是终止寄生虫感染传播的最好方法。

  4、抗生素:有些抗生素使用不当会造成宝宝肠道菌群失调,引起宝宝上吐下泻。因此,如果你的宝宝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发生上吐下泻,可能与药物有关。要及时告知医生,看看是否可以换用其他药物或更换治疗方法。

二、宝宝上吐下泻吃什么好

  1、煮苹果。煮透的苹果有收敛的作用,每天给宝宝吃一个,有助于缓解宝宝上吐下泻的情况。煮苹果时要隔水煮,或者加些冰糖,这样宝宝比较喜欢吃。

  2、蛋黄膳。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和蛋白,用蛋黄放在锅内小火熬炼取油,1岁内婴儿每天一个蛋黄油,分2—3次服,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上吐下泻,并有补脾益胃止泻作用。

  3、焦米汤。先把米粉或奶糕研成粉,炒到颜色发黄,再加适量的水和糖,然后烧成糊状就可以了。米粉加水以后再加热,它的炭化结构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

  4、胡萝卜汤。胡萝卜是碱性食物,所含的果胶能促使大便成形,吸附肠粘膜上的细菌和毒素,是一种良好的止泻食物。

  5、栗糊膳。用3—5个栗子,去壳捣烂,加水煮成糊状,加糖调味后食用,每天2—3次,有温中止泻作用。另外还有桔枣茶、胡萝卜汤等均有健脾止泻作用。

  6、稀饭。当宝宝上吐下泻时,多给宝宝喝稀饭,既容易消化,又有营养。宝宝上吐下泻时不要吃过硬的食物。在熬稀饭时要熬的烂一些比较好。

三、怎么预防宝宝上吐下泻

  1.母乳喂养可防上吐下泻

  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种小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除患结核、心肾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应提倡母乳喂养。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母乳喂养可预防小儿上吐下泻。

  2.用碗勺代替奶瓶

  奶瓶特别是橡胶奶头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很容易污染,导致小儿上吐下泻。改用碗勺,污染的机会比奶瓶要少。

  3.按时添加辅食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不论母乳或人工喂养儿均应按时添加辅食,以满足营养需要。添加辅助食品时,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要在婴儿逐渐适应新的食品后,才渐次增加其他食品。具体而言,添加辅食时,要注意婴儿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种,从少至多,逐渐增加。一般在出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维生素C及D,2至3个月加菜汤、奶糕或米糊,4至6个月添加蛋黄、肉末及碎菜等。

  4.注意饮食质量

  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配,不宜过多或过早喂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初出生至3个月内婴儿母乳不足,可吃奶粉补充,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以利于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四、中医怎么分型论治上吐下泻

  1、暑湿吐泻

  临床表现:发病较急,卒然吐泻交作,腹部绞痛,吐物酸腐,泻下黄水样便,或带粘液,其气秽臭,烦热口渴,胸脘痞闷,或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多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辟秽化浊。

  方药:燃照汤合葛根芩连汤化裁。草果仁、制厚朴、醋炒半夏、淡豆豉、炒山栀、省头草、酒黄芩、滑石、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2、寒湿吐泻

  临床表现:呕吐清水,泻下清稀,不甚秽臭,腹部疼痛,喜热喜按,脘腹胀满,口淡不渴,小便清而量少,舌苔白腻,脉多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化裁。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

  3、虚寒吐泻

  临床表现:上吐下泻,腹痛欲暖,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恶寒踡卧,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胀满厌食,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舌苔白,脉细或沉迟。

  治法:温中救逆,健脾利湿。

  方药: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味。炙甘草、干姜、附子、人参、白术。

  4、食滞吐泻

  临床表现:呕吐酸腐,腹痛胀满,嗳气厌食,多见先吐后泻,泻下粪便酸臭,泻后痛减,稍缓又痛,舌苔厚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健脾利湿。

  方药:平胃散合保和丸加减。厚朴、苍术、陈皮、甘草、山楂、神曲、茯苓、法半夏、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儿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