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贫血怎么办

2017-04-14 16:55 来源:网友分享

一、小儿贫血的分类

  1.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 如外伤,出血性疾病等。

  (2)慢性失血 如肠道畸形、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2.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 ①红细胞膜缺陷 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②红细胞酶缺陷 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③血红蛋白合成与结构异常 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在异常 ①免疫因素 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②感染因素 因寄生虫、细菌毒素、溶血素等破坏红细胞。③化学物理因素 如苯、铅、砷、蛇毒、烧伤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④其他 如脾功能亢进。

  3.红细胞生成不足

  (1)缺乏造血物质 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2)骨髓抑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

二、小儿贫血的原因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常见于6个月到2岁的小儿。

  (1)体内贮铁不足 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贮铁量约为250~300mg(平均60~70mg/kg)。贮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之需。如贮铁不足,则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输血至另一孪生胎儿),都是造成新生儿贮铁减少的原因。出生后延迟结扎脐带,可使新生儿多得35mg铁。

  (2)铁摄入量不足 饮食中铁的供给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不足婴儿所需,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由于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快 随体重增长血容量相应增加,生长速度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对愈大,愈易发生缺铁。婴儿至一岁时体重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故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 食物过敏、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也可引起肠道失血。失血1ml就相当于失铁0.5mg,长期小量失血都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长期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可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贫血。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临床特点为贫血、神经精神症状、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有效。

  维生素B12和叶酸都是细胞DNA合成所必须的物质,是重要的造血原料,缺乏这两种物质可引起贫血,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故常见于素食乳母喂养或胃肠道吸收障碍的小儿。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羊奶中缺乏叶酸,故叶酸缺乏常见于仅以羊奶喂养或严重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者。

  3.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增强但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所致的一类贫血,特点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网织红细胞高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三、小儿贫血的临床表现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起病较为隐匿,不少患儿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诊断。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感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造血器官表现 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常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则肝脾肿大愈明显,但肿大程度罕有超过中等度者,淋巴结肿大程度较轻,质韧。

  (3)其他症状和体征 由于上皮损害可出现反甲,口腔黏膜及肛门发炎,舌乳头萎缩等。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低下,异食癖,时有消化不良、呕吐或腹泻。呼吸,脉率可代偿性加快,心前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贫血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功能不全。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6个月~2岁的婴幼儿多见。常为母乳喂养而未添加辅食(尤其乳母长期素食或维生素吸收障碍)者、长期仅进食植物性食物或单纯羊奶喂养者。既往患慢性腹泻,或长期服用甲氨蝶呤、苯巴比妥等药物。

  患儿皮肤呈腊黄色,呈虚胖或颜面略浮肿。头发细黄、稀疏。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与贫血程度不完全平行。维生素B12缺乏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反应迟钝,少哭不笑,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甚至退步,严重时可出现神经器质性病变,如肢体不规则震颤、踝阵挛。叶酸缺乏不发生神经系统症状,但可出现神经精神异常,如烦躁、易怒。患儿常食欲不振、恶心、腹泻、腹胀、舌炎,可伴肝脾肿大。

  3.溶血性贫血

  苍白、黄疸为突出表现。

  (1)急性溶血 起病急骤,常伴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及腰背痛、血红蛋白尿或胆红素尿。重者可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

  (2)慢性溶血 起病缓,病程长,多有间歇发作。在慢性病程中,常因感染、劳累或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溶血危象”,贫血和黄疸突然加重,伴有发热、寒战、呕吐,脾肿大显著并有疼痛。病程中还可出现“再生障碍危象”,表现为以红系造血受抑为主的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抑制,出现严重贫血、出血和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减少。此危象与微小病毒感染有关,呈自限性过程,持续数天或1~2周缓解。

四、小儿贫血的治疗办法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查明和去除病因。

  (2)防治感染。

  (3)补充铁剂。

  (4)纠正偏食习惯,根据消化能力,增加富于铁质的食品。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去除病因:如纠正患儿或乳母不良的饮食习惯,及时合理添加辅食。

  (2)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3.溶血性贫血

  (1)支持治疗 应避免劳累、感染,避免使用可诱发溶血的药物。急性溶血或慢性溶血发生溶血危象时,应注意补液,碱化尿液,积极控制感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纠正贫血 急性溶血时血红蛋白下降至原来一半或慢性溶血引起重度贫血时,可输注悬浮红细胞。免疫性溶贫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每次输入量以100ml为宜,输血速度宜慢。

  (3)病因治疗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行脾切除术;遗传性红细胞酶异常时可输血、补充新鲜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可予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贫血

挂号科室:血液内科

温馨提示:
注意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老弱病后体虚的人群 常见症状: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少气懒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

儿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