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2 15:36 来源:网友分享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2、人是肠道病毒唯一的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3、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男女老少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小于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北京、天津、河北、福建、吉林、湖北、青海、广东和我省等十几个省市均有发病报道。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1、勤洗手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液洗手。带孩子外出到公共场所或去医院就诊时,往往不方便洗手,家长、老师最好能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剂或湿纸巾,以便当自己和孩子的手接触污染物品后,能立即清洁消毒。
2、日常用品勤消毒
宝宝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等要清洗干净,煮沸消毒。对宝宝经常玩的玩具也要进行消毒,可以选用0.3%的84消毒液进行擦拭、浸泡。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引发手足口病的EV71病毒对酸性物质有高强度的“免疫力”,不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经过胃时,会被胃酸杀死,一旦水源被EV71病毒污染,很容易出现手足口病流行,所以家长一定注意,不能给宝宝喝生水,不给宝宝吃生冷食物。
1、隔离消毒,孩子要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左右。孩子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2、注意营养,孩子患病后一般不愿进食,宜给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也不要让孩子吃鱼、虾、蟹等水产品。
3、护理口腔,由于口腔疼痛,孩子会很不舒服,可以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孩子,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4、护理皮肤,注意保持孩子的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孩子的衣服、被褥要清洁,防止孩子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孩子,应注意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
5、注意降温,如果孩子发热,要注意给孩子散热、降温。可以通过多喝温水或洗温水浴等方法降温。
温馨提示:
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