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三大特征 中药防治手足口病有奇效

2017-10-04 06:49 来源:网友分享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1、初期症状:
  有一些肠道病毒可以导致发烧、出疹和手足口病,大多数病情都比较轻微,一般来说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近两年来国内流行的由EV71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人相对其它肠道病毒比较多,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严重的话可以导致死亡。它的特征是发烧,同时在手心、脚心、臀部、肛周出现丘疹和疱疹,口腔出现疱疹或溃疡,有的人会所有部位都有症状,有的人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部位有症状。
  疱疹的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像米粒大小,疱疹不痛不痒。患儿可伴有流涕、咽痛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重症患儿的早期表现为发烧(38.5°以上) 2—3天不退,吃了退烧药之后体温退下来,但药性过了又会升上去。患儿精神萎靡不振,白细胞高,或出现惊跳等表现。手足口病患儿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治疗,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一旦发现有上述重症迹象,则应该立即复诊。
  2、一般症状表现: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3、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2)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3)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手足口病中医治疗效果好

  手足口病多发于孩子这类的易感人群,多发季节为春夏季节,大家一般治疗疾病都靠西药来求康复。你试过中药么,中药在中国好歹也传承了几千年,自然有它所存在的价值。其实中药比西药的效果要好,尤其对于手足口病类的,有很大的帮组。
  学龄前儿童为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成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入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流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应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下患儿多见。
  治疗以清泄心火为主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治疗上宜清热解毒祛湿,清凉解表,疏散风热,或兼以透疹外出。在发疹初期,患儿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对于湿重于热者,临床症状除见大量疱疹显现,疱中含有脓液外,还伴有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滑。治疗应以化湿为重点,兼以清热解毒。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祛湿。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暑气通于心,此时心火亢盛,临床症状除见手足肌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外,伴有夜寐不宁、小便赤黄、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因此,清泄心火为主要治疗原则。
  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若毒邪炽盛,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素体偏亢,则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危重证候。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另外,还可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
  喝开水勤洗手是预防关键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并且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比如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日常接触传播、经口感染等,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因此,家长应做好小儿的日常防护工作,衣物应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多喝白开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当小孩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的去就医,并且要预防发散,尽量的呆在家,做好卫生工作,要关注孩子,不可让他乱抓患处,小孩的衣服应穿的尽量宽松。希望以上的经验对你有所帮助。

三、警惕手足口病危害宝宝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最为常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4~8月份为流行高峰期。该病常以散发为主,但在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聚集的地方常易暴发流行。其传播方式多样,以粪口传播途径为主。主要通过人接触沾有病毒的毛巾、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感染发病;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源,也可被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也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患者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疱疹液中的病毒含量大,疱疹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咽部分泌物的排毒时间可持续1~2周,粪便的排毒时间可持续3~5周。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是3~7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患者口腔黏膜可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可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黄豆大小,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患儿手脚上的水疱一般会在3~4天消退,同时体温也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却可持续4周左右。不会留下后遗症。患病后会获得手足口病免疫力,但不是终身免疫。重症病例可因并发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死亡。 手足口病按临床表现,可以分为4个阶段进行治疗。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神经系统受累阶段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治疗主要是控制颅内高压、提高免疫力,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这个阶段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
  心肺衰竭阶段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率快、频繁的肌阵挛、惊厥或意识障碍加重等表现。此时治疗主要为: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②确保静脉通道畅通,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③呼吸功能障碍时,应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④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⑤仰卧,将头、肩膀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导尿管(禁止压迫膀胱排尿);⑥药物治疗。
  生命体征稳定阶段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但仍有一些患儿留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此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疗:①做好呼吸道管理,避免并发呼吸道感染;②实施支持疗法和给予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的药物;⑧功能康复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消毒隔离 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该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患儿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休息及饮食 患儿1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常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故饮食宜清淡、可口,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部位早日愈合。
  皮疹的护理 患儿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并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发热的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请医生处理。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在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四、多锻炼身体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大多数的手足口病都是一般病例,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治愈后良好,无后遗症,一般皮疹7-10天消退。但也有一些手足口重症病例,家长须尽早识别以免耽误孩子的病情。
  手足口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并发症状。神经系统方面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呼吸系统方面表现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循环系统方面,患儿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如果孩子年龄小于三岁,持续高热不退,末梢循环不良,呼吸、心率明显增快,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高血压或低血压。有上述特征的患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尽早识别手足口重症表现对于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手足口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发现小儿得病后,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引起其他的并发症。轻症病例可以居家治疗,但是重症病例一定要尽早识别,早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此外,要想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小儿要多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合理饮食,不吃生冷烧烤食物,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如果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应尽快隔离治疗。一旦感染此病,应留在家中,停送托儿所。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手足口病

挂号科室:儿科、感染科

温馨提示:
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常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5岁以下儿童 常见症状:水泡、口腔溃疡、丘疹、低热、小儿流口水、脓疱、吞咽痛、咳嗽、口痛、舌齿龈疼痛性粟粒至水疱、口唇疱疹、流涎[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儿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