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大刘耀光教授最新成果刊登Cell Res

2016-10-17 09:41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10月06日讯 新基因的产生,是赋予表型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组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植物中,新的线粒体基因的产生,可能导致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这可能可能促进异交结实和提高适合度。然而,线粒体基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起源和演化,仍不清楚。

  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华南农业大学生命学院长江特聘教授刘耀光(Yao-Guang Liu),其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工程、水稻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在水稻育性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系统地研究和阐明了杂交稻育性控制遗传系统(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系等)的分子基础,为杂交稻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在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创新方面如PCR新技术、大片段和多基因转化技术的开发和多基因遗传工程做出显著贡献。在《Nature Genetics》、《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PNAS》、 《Plant Cell》、《Cell Research》、《Plant J》等刊物发表论文90多篇。去年,刘耀光教授入选中科院2015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2013年,刘耀光教授与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一起发现,一种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的有害互作引起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华南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2015年,其课题组报告称开发出了一种适用于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实现方便、高效多重基因组编辑的强大的CRISPR/Cas9系统。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Plant杂志上(华南农大Cell子刊发表CRISPR/Cas9研究新文章)。

  今年7月6日,刘耀光教授在《Molecular Plan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RISPR/Cas9 Platforms for Genome Editing in Plants: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探讨了用于植物基因组编辑的CRISPR/Cas9平台其发展与应用。

  水稻野败型CMS是线粒体基因WA352c(原名WA352)赋予的,已经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广泛利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识别和分析野生和栽培水稻中与WA352c相关的11个线粒体基因组重组体结构,重建了WA352c的进化轨迹。研究人员推断,这些结构是通过野生稻线粒体基因组中保守的线粒体序列之间的多次重排,再加上亚化学计量的移位序列变异而产生的。研究人员在这些结构中确定了两个表达的、但无功能性的原基因(Protogene),并表明它们可能通过序列变异性演变为功能性CMS基因,这可能缓解蛋白质自我抑制的潜力。这些序列的变化会使蛋白质能够与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COX11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花药绒毡层中过早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与雄性不育。

  此外,该研究表明,这些WA352c相关基因中的COX11相互作用结构域的编码序列,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纯化选择。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模型,用以解释新CMS基因是如何通过一种“多次重组/原基因形成/功能化”的机制而形成和演化的,涉及结构、序列、拷贝数和功能的渐进变异。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内新闻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