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8 14:38 来源:网友分享
慢阻肺急性后期(稳定期)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持续长期低流量吸氧(ltot)、扩张支气管、抗炎、抗感染和康复治疗等。患者在出院前需要由多学科团队或由主管医师根据相关评估量表对患者的器官功能、运动功能、营养状况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的总体情况作出评价,制定合适的运动康复处方或康复训练包,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和参与社会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中期照护地点包括医院、社区和居家照护。
(1)医院照护:在医院接受中期照护的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根据评估结果和康复建议,充分利用医院的康复场所和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包括呼吸体操、呼吸方式的训练、呼吸功能及四肢功能的训练等,每天锻炼2次,每次0.5~1小时。患者应接受医护人员对其功能康复情况的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及照护方案。患者还应接受医护人员对其营养、用药安全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中期照护的时间一般为5~6周,患者病情好转时应出院。
(2)社区照护:社区在康复照护的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有专职的医护人员,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后一般都可对患者进行专业性的中期照护管理、指导、随访及资料登记,并和上级医院保持沟通,保证给患者做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接受院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应及时了解自身的通气治疗效果,根据血气分析检查,由医护人员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保证治疗效果。
(3)居家照护:在我国,居家照护是将来中期照护的主要发展方向。患者在出院前,应主动寻求多学科团队成员为自己制订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必要时邀请相关人员到自己的家中进行实地考察,针对自己的病情和家中条件适当改善居住条件,如在厕所和楼梯安装扶手、在厨房和客厅等加防滑垫、平整庭院、将台阶改成坡道等,有利于自身的康复和降低意外风险如跌倒等,听从家属对自己的照护指导。家庭成员的参与可以给予老年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对患者的心理和精神是一种安慰。老年患者可以利用家庭现有的各种条件如楼梯、厕所、厨房等进行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锻炼。
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是慢性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慢性咳嗽和咳痰常先于气流受限多年而存在,然而有些患者也可以无慢性咳嗽和咳痰的症状。常见症状:
(1)呼吸困难:这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症状,也是患者体能丧失和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患者常描述为气短、气喘和呼吸费力等。早期仅在劳力时出现,之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2)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有咳痰,也有少数病例虽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
(3)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4)喘息和胸闷:这不是慢阻肺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有明显的喘息,听诊有广泛的吸气相或呼气相哮鸣音,胸部紧闷感常于劳力后发生,与呼吸费力和肋间肌收缩有关。临床上如果听诊未闻及哮鸣音,并不能排除慢阻肺的诊断,也不能由于存在上述症状而确定哮喘的诊断;
(5)其他症状:在慢阻肺的临床过程中,特别是程度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发生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长时间的剧烈咳嗽可导致咳嗽性晕厥,合并感染时可咯血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