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0 15:53 来源:网友分享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它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时报》社、强生医疗共同举办的“用爱守护心脏 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成立暨房颤知识大讲堂”12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召开,共同呼吁全社会应关注心脑血管健康问题,并将每年的12月20日命名为“爱心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李惠君介绍到:“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隶属卫生部,有责任和义务针对中国逐年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进行重点防治,整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源,宣传疾病知识。为此启动的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籍公益科技之形式,汇集民间资金之力量,服务民众,完善心血管防治工作的长期有效的监管制度,资助心血管病防治的宣传和培训;资助心血管病防治相关的公益活动,向特定心血管病患病人群提供救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与职能;支持心血管病防治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支持心血管病防治网络的建设发展和科学研究。旨在进一步推动心血管病防治事业。”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科院阜外医院外科管委会副主任郑哲表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增加,死亡率也触目惊心,据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的数据,在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预计今后10年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等都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其中,房颤是较为常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科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谈到:“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我国约有800万人罹患房颤,房颤患病率达0.77%,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倍,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比一般人高出5倍,20-30%的卒中事件由房颤引起,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房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持续性的医疗费用也会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由于公众及患者对房颤存在认知不足、就诊不及时等现象,导致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期,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十分普遍。当出现心慌、呼吸困难、疲劳、头晕、晕厥、胸痛等症状时,应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自测脉搏、看看心跳是否规律等方法,及时发现房颤风险,尤其对高危人群,越早诊断治疗,效果越佳。”
“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经成为国内外认可的首选治疗方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穿刺血管,以射频方式进行治疗,有无需开刀、输血、植入介入器材,不留疤痕,无需缝线等特点。该技术在全球已经发展20年,是很成熟安全的手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科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进一步讲到,“传统的射频消融手术主要依靠专家的临床经验进行治疗,而压力监测技术为专家提供了精准的监测数据,助力专家快速准确诊断与治疗,此技术可使手术将成功率达到88%,减少或消除心律失常症状及对药物的依赖,使患者远离房颤。”全社会应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并提升对房颤的认知,让患者及时到医院接受诊断,尽早接受正规科学地治疗,以避免中风等严重后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至关重要!
1.热能比例要合理,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目前居民的膳食中,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分别占热能的40%、42%、12%,而我国则三者的比例分别为60%~70%、16%~20%、10%~14%,从预防冠心病的角度看,我国人民的膳食构成比较合理。
2.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前者动物脂肪中含量多,后者植物油中含量多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常用的菜籽油、豆油、花生油、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如肥肉、猪油、乳制品(全乳、乳脂、奶油、乳酪)等,则富含饱和脂肪酸。
3.适当限制胆固醇 每日从食物摄取的胆固醇以<300 mg(300mg的胆固醇约相当于2两肥肉,或4两瘦肉,或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的量)为宜,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则宜<200 mg。
4.多吃粗粮、蔬菜、瓜果 粗粮较精白粮具有更多的食物纤维、维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瓜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无机盐等,尚含有果胶,能降低血脂,因此冠心病患者在饮食调配上可适当增加这类食物。
5.经常食用降低血脂的食物.如香菇、大蒜、豆角、芸豆、毛豆、黄豆、红小豆、淡菜、核桃仁、大葱、扇贝、对虾、甲鱼、豌豆、花生仁、木耳、洋葱、海带、紫菜、蚕豆等。他们通过人体试验,证实能降低血脂。
6.其他 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必须戒烟,慎饮浓茶,禁用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