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区过后要预防疟疾的入侵!

2016-12-26 22:16 来源:网友分享

  入夏以来,暴雨袭击我国南方多省,导致严重洪水灾情,在世界范围内引关注。汛情连连告急,有的地方决了堤,大片农田被淹,防洪抗灾形势极为严峻。最近连日的强降雨致使长江干流水位全线上涨,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加大,而未来几天,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仍有大暴雨,华南沿海地区将出现剧烈风雨,全国防汛工作已处于紧要关头。

  或许大家对1998年的洪涝灾害依然记忆犹新:九江长江溃堤,战士用生命之躯谱写了一首感人的抗洪战歌,震撼致极。今年的洪灾虽然目前还不及98年,但江西境内抚河堤坝的溃决还是令人震撼;电视画面上,洪水所到之处无不以摧毁一切,县城和农田被淹没、房屋和公路被撕裂。面对几乎每年都不期而遇的滔滔洪水,我们不但要关注河堤水坝的牢固度,同时也要防止疫情向灾区群众“汹涌而来”。

  水体污染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中,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是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洪水往往造成水体的污染,造成一些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条件,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但洪水对于水体污染的作用是两方面的。在大规模的洪水灾害中,特别是在行洪期间,由于洪水的稀释作用,这类疾病的发病往往并无明显上升。但是,当洪水开始回落,在内涝区域留下许多小的水体,这些小的水体常常被污染,而且也是蚊虫孳生的条件,极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

  在水灾发生时,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被破坏,或被淤塞,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做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的污物所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围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注意如何识别疟疾

  疟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是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近25亿人生活在疟区,临床病例数达3亿~5亿人,年死亡人数超过300万,其中一半为5岁以下儿童,其中非洲死亡人数占70%。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性发生,全球气候的明显变暖,疟疾正以难以想像的高速度蔓延。疟疾的流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疟疾成为这些国家消除贫困的主要内容。WHO把遏制疟疾列为21世纪前10年首要的医学问题,并决心每年新增10亿美元防治疟疾。

  疟疾分布广泛,通常呈地区性流行,我国除青藏高原外,遍及全国,受温度、湿度、雨量以及按蚊生长繁殖情况的影响,北方疟疾有明显季节性,而南方常终年流行。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除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外,疟疾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或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传播,还可通过母亲向胎儿传播。人对疟疾普遍易感,人群发病率因流行程度及机体状况而不同,患者可出现周期性发作的寒战、发热、出汗、疲乏、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有可能出现贫血和黄疸;大多数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患者预后良好;恶性疟可引起重症疟疾如脑型疟等;恶性疟,特别是婴幼儿患者以及耐多种抗疟药的恶性疟可发展为重症疟疾,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在洪水肆虐的地区,大家面临的任务既有紧急抢救生命财产,还面临洪水退去后的家园重建。所以防止因疟疾等疾病的流行,直接关系到抗洪救灾的效果。

  防控方法:

  预防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是指对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人,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有:蚊媒防制,药物预防或疫苗预防。

  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减低蚊虫密度、卧室挂经过抗疟药物浸泡的蚊帐是减少疟疾传播的有效措施。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疟原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都有作用,临床一般采用联合用药。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羟基喹哌、乙胺嘧啶、磷酸咯啶等;另外,常山、青蒿、柴胡等中药治疟的效果也很好;以上这些药物要根据疟原虫的种类和病情的轻重由医生来对症使用,剂量和用法一般人不易掌握,千万不要自己乱吃。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进行休止期治疗,即对上一年患过疟疾的人,再用伯氨喹啉治疗,给予8天剂,以防止复发。

  居住条件破坏

  水灾会造成居住条件的大规模破坏。在开始阶段,人们被迫露宿,然后可能在简陋的棚屋中居住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拥挤。即使到迁回原居之后,由于大量的房屋破坏,部分居住拥挤状态仍将持续很长时间。露宿使人们易于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袭击。在这一阶段,虫媒传染病的发病可能会增加,如疟疾,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人口居住的拥挤状态,有利于一些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流行,如肝炎,红眼病等。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冬季,则呼吸道传染病将成为重要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不论地震、大旱还是洪水,都属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无论是这次洪水灾害,还是年初的玉树地震,国际舆论都给予了比较客观的报道,对我们的各项救灾工作给予了肯定,这反映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看法正在有所改变。我国也在经历了一系列地震、洪涝灾害之后,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卫生防病方面,我们也总结出:唯有公众共同参与、步步为营,才能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虽说自然灾害不直接是人为造成的,但面对自然,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尊重并顺应大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自然更好的和谐生存。

扩展阅读:


一、疟疾的症状

   1.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着,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4.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