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6 18:21 来源:网友分享
1、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是通过消化道感染传播病毒的,如果附近的水源被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了,那么附近饮用水源的人群都会受到甲型肝炎的感染,甲型肝炎的传播范围可以使很大面积的传播,战争期间的军队、平民,因卫生条件差也可引起大的流行。工厂流行要停产。学校流行要停课,增加了社会负担及恐慌。
2、乙型肝炎病毒
因为乙型肝炎在感染后并不是马上就有症状发现,患者也可以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而且如果乙肝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和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乙肝病毒还具有强大的复制性和传染性,将会严重的侵害人体的肝脏,这些携带者中的一部分能发展成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3、丙性肝炎病毒
丙性肝炎病毒至今尚未看到确切的病毒形态。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一样,但是丙肝病毒在血中的浓度远低于乙型肝炎病毒,精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中虽也有病毒排出,但是数量不大,传染性没有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那么的大。
4、丁型肝炎病毒
因为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缺陷病毒,它的外膜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部分才是丁型肝炎病毒的成份。因此丁型肝炎病毒是不会单独的感染的,它有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因为患者已经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一旦再感染丁型肝炎病毒,那么病人的病情会重上加重。
5、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与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些相似,都是通过消化道的感染大范围的传播病毒,造成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大流行,还会因聚餐等活动引起的食源性局部小流行。对于这些大范围感染的肝炎病毒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要保持个人的卫生,不轻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1、过度劳累是引起肝炎的原因之一。肝脏是人体制造和贮备能量的主要场所,有“火力发电站”之称。发生肝炎后,肝脏产能和贮能的能力显著下降,如果此时机体仍因剧烈运动或劳动消耗过多的能量,势必加重肝脏负担,不利病情好转,甚至导致病情恶化。这也是引发肝炎的原因。
2、长期酗酒也会引发肝炎。酒精能够引起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据研究,如果每天饮入酒精含量达150g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34%发生慢性肝炎,约有25%发展为肝硬化。欧美国家酗酒者较多,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而在我国情况要好一些。
3、引起肝炎的原因是什么还包括用损肝药物。四环素、磺胺类、麻醉药等许多药物会加重肝脏的损伤。通常用作退热止痛的药物等,对肝脏也有毒性作用。悲观烦躁也属于肝炎的病因。有些肝炎病人担心病情迁延不愈,害怕会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或苦恼于人们对他们的回避或歧视,因而长期情绪忧郁、脾气急躁,这不仅会使病情加重,甚至会造成治疗失败。
(1)饮食结构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会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蛋白质饮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挑食对肝病是不利的。
(2)食量要恰当:肝病时消化功能减弱,食之过饱常导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脏负担。所以有人提出吃饭八成饱最好。暴饮暴食对肝脏、对胃肠功能都不利。
(3)炒菜宜清淡,少放油,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4)合理应用中药补药:轻中型肝炎患者不提倡用人参等补药,正常饮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重症肝病、肝硬化病人在服用补药时,最好征求中医医生的意见,辨证施治。盲目进食大量多种补药,不一定有益。
(5)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饮食中的蛋白含量不宜过高,因为蛋白质易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氨气,而氨是导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恢复期的病人要低糖饮食。否则易发生脂肪肝。
误解一:所有肝炎都有传染性
肝炎的常见病因中,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还有多种非传染性肝炎,比如酒精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
酒精性肝炎:由于长期大量饮酒造成。
单纯性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
自身免疫性肝病:同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样属于结缔组织病范畴。
以上这些肝病,并没有传染性。另外,由于各种肝炎常导致肝功异常(以转氨酶和 / 或胆红素的升高最为常见),所以大众常常会觉得「肝功异常」或「黄疸」本身就有传染性。实际上,这些症状只是肝炎的结果,是没有传染性的。
误解二:肝炎病人都需要隔离
在常见病毒性肝炎中,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需要进行分餐、粪便消毒等隔离手段。
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餐具等,可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是甲型肝炎传播的原因。如三明治、橙汁、沙拉和肉类成品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是发达国家甲肝流行的主要原因。戊型肝炎也曾出现过水源污染引起的大流行,但目前较为多见的还是食物污染所致的散发病例。
预防这两种消化道传染的肝炎,应注意做到:
1、勤洗手,幼儿园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儿童,是甲肝接触传播的高危人群,更应通过教育,让他们养成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2、注意用餐卫生,对一些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误解三:日常接触会传染乙肝、丙肝
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乙肝或丙肝。这两种肝炎,均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或丙肝。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没有发现这两种肝炎能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
误解四:得了乙肝一定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感染乙肝病毒6个月后仍未被清除,称为慢性乙肝感染。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感染者,慢性化的风险高达90%,而婴幼儿时期(0~5 岁)的慢性化率则降至50%,而成人感染者中仅仅5%~10% 发展为慢性感染。
因此,做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做好针对婴幼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慢性乙肝是可以控制的。自从2000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费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后,婴幼儿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2014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经降至0.32% 。
误解五:乙肝是母亲遗传给孩子的
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常表现为母亲与孩子或兄弟姐妹间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很多乙肝病人误以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甚至不敢结婚生育。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的疾病。而传染病则是一个本来健康的个体,被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显然,乙肝并不是因为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差错,而是因为感染了乙肝病毒所致。
新生儿在产程中会接触大量母血,这是母婴传播乙肝的原因。另外怀孕时,母亲子宫面的血管有破损,如胎盘剥离等情况,使母血渗漏至胎儿血循环也有可能发生宫内感染。
由此可见,不论哪种原因的母婴传播实际上是母亲通过体内途径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了下一代。所以乙肝是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是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阻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