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8 15:44 来源:网友分享
1.感染
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菌或病毒等各种感染。
(1)病毒:
如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较常见的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胰腺炎。
(2)细菌感染:
沙门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肺炎、菌痢、扁桃腺炎等疾病是,伴急性胰腺炎,多是由于细菌毒素引起。国内有小儿伤寒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报道。
(3)支原体感染:
另外,支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并且胰腺炎可以是支原体感染的首发表现。
(4)寄生虫感染:
蛔虫、肝吸虫引起的上行性感染、梗阻导致。多见于亚洲地区。
2.消化道疾患
上消化道疾患或胆胰交界部位畸形,胆汁反流入胰腺,引起胰腺炎。
原因:先天性胰胆管异常引起胰液排泄不畅或胆道蛔虫症嵌顿于共同通道,阻塞胰液的排出。儿童中多见的梗阻性原因是。胆道蛔虫而致胰腺炎。
3.全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出现血管炎累及胰腺和其他脏器的血管,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坏死、血栓形成而致坏死性胰腺炎。
4.外伤
腹部钝挫伤严重造成胰管容易受伤、折断。
胰导管破裂,胰液外溢,再加血供障碍及感染等因素可导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5.药物和毒素
在儿童中此类病因少见。
原因:应用大量免疫抑制药、肾上腺激素、吗啡等。
6.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在儿童中此类病因少见。
(1)营养不良:
低蛋白饮食导致胰腺纤维化、萎缩及结石形成。
(2)高血钙:
通过活化胰蛋白酶,刺激胰酶的分泌,及形成胰管结石引起。
(3)高脂血症:
三酰甘油受脂酶的作用,释放出游离脂肪酸,作用于胰腺小血管的内皮,引起血管损伤及血栓形成,从而引起急性胰腺炎。
(4)糖尿病:
在儿童的Ⅰ型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时,由于唾液淀粉酶增高而出现淀粉酶血症。但伴发急性胰腺炎少见。
(5)代谢性疾病:
如乳酸血症、丙酸血症、糖原累积症Ⅰ型、同源性胱氨酸尿等。其发病机制未明。
7.遗传性胰腺炎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患,多见于白色人种。
表现为幼年发生典型的急性胰腺炎,以后转为慢性反复发作,最终渐渐导致胰腺的钙化、糖尿病和脂肪泻。
1.腹部体征
(1)腹痛腹胀:
一般为突发性的中上腹和脐周剧烈腹痛,之后迅速扩散到全腹。腹痛在24~48h内呈持续性或持续性阵发加重。进食后腹痛加重。
患儿腹痛或会出现辗转不安,甚至疼痛剧烈而呈前倾弯腰或屈腿坐卧,很少主诉背痛或束腰样痛。
早期常出现腹胀及腹膜刺激征,有可能因此误诊为肠梗阻。
(2)压痛:
主要表现在上腹部或全腹。
上腹偏左:多为早期或者病情较轻者时。
上腹偏右:胰头病变
上腹正中:胰体病变
左上腹:胰体尾部病变
全腹压痛:腹腔内有渗出液时
此外,胰腺炎患儿也可有腰背部压痛,或者叩击痛。
(3)腹泻:
主要是排泄大量不消化的食物。
原因:
①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使消化功能失调。
②严重时,腹腔有大量的酶性渗出液,刺激胃肠道而引起胃肠功能紊。
(4)腹膜刺激征:
原因:主要是含有胰酶的血性渗出液刺激腹膜。它的轻重和腹肌紧张的程度与病变的轻重基本上相一致。
水肿型胰腺炎患者,腹腔渗出液较少或不明显,一般无腹膜刺激征。
如果腹腔渗出液的量不大,或者渗出液仅仅积聚在小网膜囊内,腹膜刺激征可以仅表现在上腹部。
(5)移动性浊音:
原因:病情严重时,引起腹腔内广泛积液,腹腔内渗出液增加。
(6)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表现:早期常为肠鸣音减弱,严重时为肠鸣音消失。
原因:
①胰腺周围炎症对腹腔神经的刺激间接地影响肠管的蠕动
②腹腔内大量渗出液对肠管的直接刺激。
(7)皮肤结节和瘀斑:
①皮肤瘀斑:
原因:外溢胰液穿透腹部、腰部肌肉,分解皮下脂肪,引起毛细血管出血所致。
Cullen征:脐周皮肤出现蓝色瘀斑
Grey Turner征:血液或激活的蛋白酶穿过腹膜、筋膜、肌肉进入皮下,在腹部两侧或左侧腰部出现蓝-绿-棕色瘀斑。出现较晚,是坏死性胰腺炎的特征。
另外四肢皮肤也会出现损害,呈紫斑、水疱、坏死,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之一。
②皮下结节性红斑:
分布于四肢、背部、臀部,直径约2cm。出现在疾病的后期,是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特征。
原因:脂肪坏死钙化。
(8)上腹部饱满或包块:
原因:出现上腹部脏器的炎症反应、小网膜囊积液及横结肠扩张等变化。
2.胰外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
(1)恶心呕吐:
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开始阶段较为频繁,需要送往医院输液治疗,以后逐渐减少。呕吐物常为食物和胆汁、胃、十二指肠分泌液。
呕吐后腹痛不能缓解,进食同样会加重呕吐。
(2)发热:
早期就可出现体温升高,但无继发感染时体温一般在38.5℃左右。
(3)消化道出血:
①严重时可发生呕吐鲜血或便血。
②糜烂性胃炎:伴有低氧血症时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可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4)胰性脑病:
表现为精神异常、烦躁不安、嗜睡、谵妄、胡言乱语,严重时有昏迷、神志不清等现象。
(5)黄疸:
小儿罕见。
原因:由于胰腺头部水肿压迫胆总管末端。若不是由于胆道系梗阻时,可能是肝脏发生中毒性损害所致。
可出现双眼球结膜或全身的皮肤黄染。
中医将此病分为肝胆湿热、热毒内结、肝胆郁结三种。
(1)肝胆湿热:
病因:肝胆疏泄不利,湿热内生,蕴结不散,熏蒸肝胆。
症状:腹痛发热,口苦,舌红,黄疸,尿黄,便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处方:大柴胡汤,常用药物有:柴胡、黄芩、大黄、山栀、蒲公英、半夏、川朴等。
(2)热毒内结:
病因:肝胆湿热不散,热从火化,火毒内生,即可腐肉成脓,耗气动血,甚至阴阳离决。
症状:
高热不退,口干唇燥,面目红赤,或全身深黄;腹痛拒按,持续不解,腹肌强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燥黄或灰黑,脉细数。
热陷心包者:神志昏迷,或谵妄狂躁。
热入营血者:皮肤瘀斑,齿龈出血等。
伤阴损阳,阴阳离决者: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处方: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丹皮、生地、山栀等。
热入营血者可加清营汤。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者,可加大承气汤。热陷心包者,可加安宫牛黄丸。亡阴亡阳者,可用参附汤、参脉散、独参汤等。
(3)肝胆郁结:
病因:胆腑不利,气机阻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常见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早期。
症状:腹痛时而发作,腹胀呕恶,痛连胸胁,口苦纳呆,苔薄脉弦。
治则:疏肝利胆解郁。
处方:柴胡疏肝散,常用药物有:柴胡、芍药、虎杖、黄芩、香附、青皮、郁金等。
小儿急性胰腺炎饮食
1.各种瓜果汁
如白萝卜、雪梨汁等。有清热解毒功效,并富含维生素,适用于禁食后刚允许低脂流质阶段的急性胰腺炎病人。
2.丝瓜汁饮
取老丝瓜1500克,洗净,捣烂绞汁。每小时服用50毫升,昼夜不停。可清热止血,适用于胰腺炎急性发作者。出血坏死型患者缓解期如无严重呕吐、十二指肠麻痹性梗阻或肠麻痹者亦可选用。
3.煮猪胰
取猪胰500克洗净,加水共煮至烂熟,取汁饮用。每小时50毫升。适用于胰腺炎急性发作、出血坏死型患者缓解期。
小儿急性胰腺炎预防
主要是积极预防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
(1)防止感染性疾病发生,如胆道蛔虫、病毒感染、败血症、支原体肺炎等疾病;
(2)防止暴食暴饮及营养不良,以免胃肠功能紊乱,使肠道的正常活动及排空发生障碍,阻碍胆汁和胰液的正常引流,引起胰腺炎。
(3)避免或消除胆道疾病:及时治疗胆道结石、预防肠道蛔虫。
(4)避免上腹损害,比如手术,内窥镜逆行胰管造影等。
(5)防治代谢紊乱性疾病,如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6)其它:如防治酒精中毒、外伤、情绪及药物等因素。
温馨提示:
不要暴饮暴食。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病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又称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病理常把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