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3 12:30 来源:网友分享
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1宜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类食物; 2宜吃海藻类食物; 3宜吃干果类食物。
预防
1.对已知有神经毒性的药物,用药初期即应补充维生素和能量合剂加以预防。如异烟肼与维生素B6合用,可避免周围神经毒性损害。
2.实施临床血药浓度检测,严格控制用药量。
3目前新药不断增多,有些药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不能得到确认,需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防范。
多数药物属于化学毒物,主要是通过影响神经元的轴浆运输,导致远端为主的轴突萎缩和变性,即所谓逆死性神经元变性。少数药物如氯喹、胺碘酮和马来酸哌克昔林,可损害施万(雪旺)细胞,导致脱髓鞘周围神经病。其作用机制是这些药物可抑制溶酶体酶的活性,影响脂质代谢。
发病机制
不同药物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不同。病理观察在多种组织的细胞内可见含脂肪颗粒的溶酶体,施万细胞内尤为明显。含金属盐的药物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可能与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有关。此外异烟肼和肼屈嗪可干扰维生素B6的代谢,引起类似于维生素B6缺乏的周围神经病变;沙利度胺(酞胺哌啶酮)可抑制维生素B2,影响三羧酸循环;硝基呋喃类药物可与硫胺磷酸竞争,干扰丙酮酸氧化;氯霉素可致维生素B12缺乏。这些药理作用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和营养缺乏均与周围神经的损害有关。
除氯喹、胺碘酮和哌克昔林(马来酸沛心达)为脱髓鞘周围神经病外,其余的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均为轴突变性,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呈逆死性改变。
1、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起病隐匿,大多数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感觉神经病或运动感觉神经病,患者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感觉迟钝。
2、自主神经受累时可有远端皮肤营养不良,表现为皮肤粗糙、菲薄,肢端发凉,指甲变脆,失去正常的光泽。
3、查体 可见手套袜套样的感觉减退,深浅感觉均受累。在感觉障碍发生之后或同时,可出现肌无力、肌张力低下和腱反射减退,极少数可表现为单纯运动神经病。
检查
1、对可疑患者血、尿进行临床药学(药物浓度)的检测。
2、其他血液检查 包括肝功、肾功、风湿系列、免疫球蛋白电泳等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血清学检查。
1、肌电图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必要时组织活检(包括皮肤、腓肠神经、肌肉和肾脏),与其他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进行鉴别。
(一)治疗
1.发现周围神经损害时,首先应及时停药,换用其他种类药物治疗原发病。
2.应用大剂量的B族维生素、三磷腺苷(ATP)、辅酶A和肌苷,对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功能重建具有促进作用。
3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有可能同时存在肝肾功能受损注意保肝治疗。
(二)预后
多数症状可自行消失或部分缓解。
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有可能同时存在肝肾功能受损,受到损害的肝组织剩余肝细胞表现为增生,而不是细胞代偿性肥大。,及血液系统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清除循环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及内毒素的作用,可抑制血栓形成。
鉴别诊断包括其他原因的远端对称性感觉神经病和运动感觉神经病。运动性神经病变(HSMN),或遗传性感觉性神经病变(HSN)。(遗传性运动性神经病变见上文上,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其他一些比较少见的HSMN大都从出生后即开始发病,病人的功能致残更为严重。HSN属于罕见,肢体远端痛觉与温度觉的丧失比振动觉与位置觉的丧失更为显著。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对伤害性刺激无痛觉感受造成的足部的毁损,并频繁发生感染与骨髓炎。。